
(1). 漢 以仆射總理六尚書,謂之都省。 唐 垂拱 中,改尚書省曰都省。後亦以指尚書省長官或尚書省政事堂。 唐 韓愈 《複仇狀》:“禮法二事,皆王教之端,有此異同,必資論辯,宜令都省集議聞奏者。” 馬其昶 題解:“公此議欲令凡事發,具其事下尚書省集議。”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會府台司·都省》:“ 漢 以僕射總理六尚書,謂之都省,至 唐 垂拱 中,改尚書省曰都省,是則都省之號,始自 漢 也。” 元 無名氏 《舉案齊眉》第二折:“須有日禦簾前高捧三臺印,都省裡安身正一品。”
(2).都察院。《水浒傳》第五九回:“﹝ 賀太守 ﹞把 魯智深 拷打了一回,教取面大枷來釘了,押下死囚牢裡去。一面申聞都省,乞請明降如何。”參見“ 都堂 ”。
都省在漢語詞典中有兩層核心含義,分别體現其作為名詞和動詞的用法:
指隋唐至宋代的中央行政中樞尚書省。因其總領六部(吏、戶、禮、兵、刑、工),統轄全國政務,故稱“都省”。
例證:
《新唐書·百官志》載:“尚書省……其屬有六部,國政之本,號曰都省。”
權威來源:
《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明确将“都省”列為尚書省别稱,強調其“總轄百官”的職能。
由“都”(總括)與“省”(視察、管理)組合,表示全面管轄或總領事務。
例證:
宋代公文常見“都省指揮”一詞,意為“尚書省統一下達的指令”。
權威來源: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收錄此義項,引《宋史·職官志》佐證其行政語境用法。
“都省”作為曆史行政術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見于研究古代官制的文獻。其詞義演變體現了從具體官署名稱到抽象管理行為的延伸,反映了中國古代官僚制度的特征。
參考資料:
“都省”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解釋:
漢代起源
漢代設仆射總理六尚書,稱為“都省”,是中央行政核心機構。至唐代垂拱年間(685-688年),尚書省正式改稱“都省”,成為國家最高行政機構,負責統籌六部政務。
職能演變
“都省”主要指漢唐至宋元時期的中央行政機構(尚書省),兼具政務決策與執行功能。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唐六典》《宋史·職官志》等史料。
愛財舍命邦佐炒刺赤鯶侈驕重聚川地吹篪邨鷄寸眸攧撲不破動魄妒婦津二十四時方程組法學奉裳衣憤抑硌蹴閤署關楗觀隅反三規厲孤陋寡聞滾溜巷道花蘂戶帖挾忿剪鑿簡查驕竪淨角驚恐靜俗金銀財寶積日累月寬廓牢承列缺立談之間落葉歸根綿上潑湯清潔輕狷勤雨肉裡刺森悚山林逝言樹嫡束發熟衣秃刷違啎文書房無至小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