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省的意思、都省的詳細解釋
都省的解釋
(1). 漢 以仆射總理六尚書,謂之都省。 唐 垂拱 中,改尚書省曰都省。後亦以指尚書省長官或尚書省政事堂。 唐 韓愈 《複仇狀》:“禮法二事,皆王教之端,有此異同,必資論辯,宜令都省集議聞奏者。” 馬其昶 題解:“公此議欲令凡事發,具其事下尚書省集議。”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會府台司·都省》:“ 漢 以僕射總理六尚書,謂之都省,至 唐 垂拱 中,改尚書省曰都省,是則都省之號,始自 漢 也。” 元 無名氏 《舉案齊眉》第二折:“須有日禦簾前高捧三臺印,都省裡安身正一品。”
(2).都察院。《水浒傳》第五九回:“﹝ 賀太守 ﹞把 魯智深 拷打了一回,教取面大枷來釘了,押下死囚牢裡去。一面申聞都省,乞請明降如何。”參見“ 都堂 ”。
詞語分解
- 都的解釋 都 ū 大都市:都市。都會。通都大邑。 一國的最高行政機關所在的地方,京城:首都。國都。京都。建都。 美好:“雍容閑雅,甚都”。都麗。都雅。 總:都為一集。 居:“都卿相之位”。 古代稱頭目、首領。
- 省的解釋 省 ě 地方行政區域:省份。省會。 節約,不費:省錢。省事。省吃儉用。 簡易,減免:省略。省稱。省寫。 中國古官署名:中書省(a.魏晉開始設置,總管國家政務,曆代有所沿革,唐初設“中書、尚書、門下”三
網絡擴展解釋
“都省”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古代官署機構
-
漢代起源
漢代設仆射總理六尚書,稱為“都省”,是中央行政核心機構。至唐代垂拱年間(685-688年),尚書省正式改稱“都省”,成為國家最高行政機構,負責統籌六部政務。
-
職能演變
- 唐代:作為政事堂(宰相議事機構)的代稱,涉及禮法争議等重大事務需“都省集議”。
- 宋元時期:延續指代尚書省,如《事物紀原》記載“都省之號始自漢”。
- 明代:部分文獻中“都省”與都察院相關聯,如《水浒傳》提到案件需“申聞都省”。
二、其他含義
- 成語用法(存疑)
個别資料稱“都省”為成語,表示“處理事物精省節約”,但此解釋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誤讀。
三、示例與引用
- 唐代韓愈《複仇狀》提到“宜令都省集議”,體現其議政職能。
- 元代文獻沿用“都省”指中央行政機構。
“都省”主要指漢唐至宋元時期的中央行政機構(尚書省),兼具政務決策與執行功能。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唐六典》《宋史·職官志》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都省這個詞的意思是“互相省察、互相警醒、互相糾正”。它的拆分部首是“阜”和“心”,共8個筆畫。都省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論語》中的一句經典名言:“君子省身,小人省事”。在繁體字中,都省的寫法是「謁省」。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概念和意義保持不變。
以下是都省的例句:
1. 我們要互相都省,才能在工作上更加高效。
2. 領導在會議上說,大家都要自覺都省,提高團隊的凝聚力。
與都省相關的組詞有:省察、警醒、糾正、互相、自覺、高效。
與都省的意思相近的詞有:相互提醒、互相謹慎、互相監督。
與都省的意思相反的詞有:不關心、不留心、敷衍了事。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