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my and government] 軍隊和政府
(1).軍中政教;軍中政事。《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楚子 為舟師以伐 吳 ,不為軍政,無功而還。” 宋 範仲淹 《除樞密副使召赴阙陳讓第五狀》:“自西寇猖獗,久當戎事,雖才不逮志,未有成績,若其裁處軍政,審料敵情,既踰歲年,粗亦詳練。” 清 魏源 《<聖武記>叙》:“人材進則軍政修,人心肅則國威遒。”
(2). 明 清 對武官的定期考核稱為軍政。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禁衛·錦衣官考軍政》:“武職五年軍政,一如京官六年大計,其典至鉅至嚴。”《清史稿·世祖紀二》:“丁巳,詔軍政六年一舉行。”
(3).軍界與政界;軍隊與政府。 茅盾 《子夜》十:“‘到 北平 吃月餅’--軍政當局也是這麼預言戰事的結束最遲不過未來的中秋。” 毛6*澤6*東 《論十大關系》三:“可靠的辦法就是把軍政費用降到一個適當的比例,增加經濟建設費用。”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軍政漢語 快速查詢。
“軍政”是一個多維度概念,其含義隨曆史背景和語境變化,主要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軍隊與政府的關系
指軍事機構與行政機構的統稱,涵蓋軍事政務、軍隊管理及與政府的協同運作。例如毛澤東提到“軍政費用比例”時,即強調軍事與經濟建設的關系。
軍事行政事務
包括軍隊編制、動員複員、軍事預算、裝備調配等具體工作,如明清時期對武官的定期考核即稱“軍政”。
古代軍事著作
西周時期《軍政》是軍事思想形成的重要文獻,雖已失傳,但《左傳》等典籍記載了其部分内容,如“強而避之”等戰術原則。
明清時期的制度
明代起,每五年對武官進行考核,清代延續此制,稱為“軍政”,旨在規範武職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軍政協同
現代語境中常指軍隊與政府的協作,如茅盾《子夜》中“軍政當局預言戰事結束”即體現兩者在決策中的關聯。
國際關系中的軍政角色
在部分國家,軍政可能演變為“軍政府”,即由軍隊直接掌權,通過政變或緊急狀态實施統治。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文獻,可參考《左傳》《聖武記》等原始資料。
軍政是指軍隊和政府之間的關系和合作。軍隊作為國家的武裝力量,與政府有着緊密的聯繫,軍隊執行政府的決策,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穩定。同時,政府為軍隊提供指導和資源支持,确保軍隊有效履行各項任務。
軍政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冖”和“攵”,冖是第十二部首,表示與軍有關的意義,攵是第十六部首,表示與行動、推動有關的意義。軍政共有11畫。
軍政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的演變。在古代,軍隊是國家的一支重要力量,為了管理軍隊,制定軍規和軍令,需要有軍政的概念。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形成,并被廣泛使用。
軍政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軍政」。
在古代,寫軍政的漢字并不是現在的樣子。在金文中,軍政的寫法為「」,隸書中寫作「」。隨着篆書的發展,寫法逐漸演變為「」。而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楷書,軍政的寫法為「軍政」。
1. 軍政合一,才能保證國家的安全。
2. 軍政關系緊密,是國家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
軍政局、軍政府、軍政處、軍政廳、軍政學、軍政官
軍事政治、軍政關系
民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