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ure;stainless]∶品行純潔,沒有污點
以清白相承。——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要留清白在人間。——明· 于謙《石灰吟》
清白女子
清白好漢
(2) [honest]∶特指廉潔;不貪污
清白方正
清白奉公
(3) [clear]∶清楚明白
說不清白
記不清白
(4) [light;brihgt]∶明亮
一顆清白的大星
(5) [delicate and white]∶清秀白皙
一張清白的瘦臉
(6) [noble;fair]∶舊指未操所謂卑賤職業的
本族親友皆清白自守
(7) [complete;finish]∶完畢
忙了兩個鐘頭才忙清白
(1).謂品行純潔,沒有污點。《楚辭·離騷》:“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後漢書·蔡邕傳》:“父 棱 ,亦有清白行,謚曰 貞定公 。” 宋 蘇轼 《葉嘉傳》:“ 葉嘉 真清白之士也,其氣飄然,若浮雲矣。”《水浒傳》第三回:“我是個清白好漢,如何肯把父母遺體來點污了?” 葉聖陶 《倪煥之》十三:“那是沒廉恥的行徑,清白的女子不應該那樣想的。”
(2).特指廉潔;不貪污。《東觀漢記·高诩傳》:“ 高詡 字 季回 ,以儒學徵拜大司農,在朝以清白方正稱。”《南史·褚球傳》:“﹝ 球 ﹞仕 齊 為 溧陽 令,在縣清白,資公奉而已。”《明史·溫純傳》:“ 純 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當。”
(3).舊稱未操所謂卑賤職業的。這樣的人及其後代始得從政或應試當官。 晉 葛洪 《抱樸子·刺驕》:“世間或有少無清白之操業,長以買官而富貴。”《清史稿·食貨志一》:“ 乾隆 三十六年, 陝西 學政 劉嶟 奏請 山 陝 樂戶、丐戶應定禁例。部議凡報官改業後,必及四世,本族親支皆清白自守,方準報捐應試。”
(4).清爽,完畢。《儒林外史》第二六回:“看着太太兩隻腳足足裹了有三頓飯時才裹完了,又慢慢梳頭、洗臉、穿衣服,直弄到日頭趖西才清白。”
(5).清楚明白。《儒林外史》第四五回:“你且下去,把這些情由具一張清白呈子來。”《紅樓夢》第四二回:“ 寶玉 早已預備下筆硯了,原怕記不清白,要寫了記着。” 王統照 《春雨之夜·一欄之隔》:“其實什麼是獨立?什麼是革命黨?大家都說不清白。”
(6).明亮。 郭沫若 《塔·萬引》:“在他走出店門的時候,看見東方的天上一顆清白的大星在向他微笑。”
(7).清秀白晳。 茅盾 《子夜》十五:“這是一位不到三十歲的青年,比 蔡真 還要高一點,一張清白的瘦臉。”
(8).清酒與白酒。《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二·隴西行》:“清白各異樽,酒上正華疏。”
"清白"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内涵。從《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定義來看,其核心含義指人的品行純潔,沒有污點。具體可細分為三個維度:①物質層面特指顔色純淨,如"月色清白"的視覺描述;②道德層面強調廉潔自律,常見于"兩袖清風,清白為官"等廉政語境;③法律層面指未被證實有罪的狀态,司法機關常用"還當事人清白"作為司法結論。
該詞的詞源可追溯至《楚辭·離騷》"伏清白以死直兮",屈原以清白自喻高潔品格。現代用法中,既保留着傳統道德評判功能,如評價某人"曆史清白",也發展出新的社會意涵,如政務公開中要求"財産清白"。近義詞"廉潔"側重公共領域操守,而"純潔"更強調私德範疇,二者與"清白"形成語義互補。
“清白”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品行純潔,無污點
指人道德高尚、廉潔自律,未沾染不良行為或犯罪記錄。例如《石灰吟》中“要留清白在人間”,即以石灰的潔白象征高尚節操。該含義在古籍中廣泛出現,如《楚辭·離騷》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強調堅守純潔品性。
法律或道德上的無罪狀态
現代語境中常指未被證實有違法行為,如“他是清白的,不要冤屈了他”。
曆史文獻中的特殊用法
舊時指未從事“卑賤職業”的人及其後代具備從政或應試資格,如《清史稿》提到需“四世清白自守”方可報捐應試。
方言中的“清楚明白”
部分地區用“清白”表示事情清晰易懂,如“把問題說清白”。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經典、現代法律及方言用法,涵蓋該詞的核心語義與擴展内涵。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楚辭》《後漢書》等文獻。
拔白白蟻争穴弊末炳爆冰絲嶒峨産莳出戍賜福枞金伐鼓竄避摧陷廓清地裡鬼鼎肉洞入東陽銷瘦萼跗飛煽扶将服老甘芳咍台漢酺翰素禾旦紅噴噴紅傘圜府歡會楛矢兼包并畜交經積勞羁絷跨欄裂土磨拳擦掌膩粉凝峻蓬閣劈丢撲冬破玉乞婆讓田入港韶石沈東陽神似市價首楞束柎悌順頹剝挽挽相帥成風翔湧襲伐心粗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