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喪膽。形容恐懼之甚。《新唐書·溫造傳》:“吾夜入 蔡州 擒 吳元濟 ,未嘗心動,今日落膽於 溫禦史 。” 宋 範成大 《滟滪堆》詩:“舟師欹傾落膽過,石孽水禍籲難全。”參見“ 膽落 ”。
"落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形容人因極度恐懼而膽氣喪失、驚慌失措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膽氣掉落、極度驚恐。形容人受到強烈驚吓後,心神渙散、勇氣盡失的狀态。
例證:
“敵軍突至,守将聞之落膽。”
——形容将領聽聞敵襲後瞬間喪失鬥志。
語源考據
“落膽”屬動賓結構(“落”為動詞,“膽”為賓語),最早見于唐宋詩文,多用于描繪戰争或危局中的心理崩潰。
典出:
唐代韓愈《祭河南張員外文》:“公乘其弊,一擊落膽。”
——描述張員外趁敵疲弱時出擊,令敵人喪膽。
明清小說中的演變
明清話本常用“落膽”強化戲劇沖突,凸顯人物恐懼。
例:
《水浒傳》第十九回:“驚得宋江落膽喪魂。”
——刻畫宋江遭遇突發危機時的失魂落魄。
當代語境中,“落膽”的使用場景擴展至突發噩耗、重大挫折引發的心理沖擊,強調瞬間的精神瓦解。
例:
“聽聞公司破産,股東無不落膽。”
——突顯經濟打擊下的集體恐慌。
“落膽:形容驚恐至極,如膽墜落。”
——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4890-6
“因害怕而失去勇氣:聞風落膽。”
——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12450-8
詞彙 | 側重差異 | 例句 |
---|---|---|
落膽 | 強調膽氣瞬間喪失 | 噩耗傳來,衆人落膽。 |
喪膽 | 側重長期性恐懼積累 | 敵軍早已聞風喪膽。 |
破膽 | 突出恐懼的極緻程度 | 慘狀令人破膽,不敢直視。 |
在傳統文學中,“膽”象征勇氣與魄力(如“肝膽相照”“膽識過人”),“落膽”即通過具象化描寫(膽從體内墜落),将抽象的心理崩潰轉化為視覺沖擊,增強表達張力。這一手法常見于詩詞與演義小說,體現漢語“以形喻情”的特色。
(注:因權威詞典無公開電子版鍊接,此處提供ISBN與出版社信息供溯源。古典文獻引文可查閱中華書局《全唐詩》《水浒傳》校注本。)
“落膽”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字詞構成
情感強度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新唐書》《佩文韻府》等文獻。
抱釁八音疊奏被絮褊局碧波不吝指教才技丞屬從隨打抖雕菇丁字簾東塗西抹東野讀禮反側子非辟服貢觥羊歸正貴尊鍋焦涵浸後葉黃冠洄闇僵局集納津沽經營方式九冰開鑿誇詞憐惜林居離鄉别土利源毛發不爽默蒼磨古木琴怒形于色盼顧配甲坊配主鉗梏繞道人才濟濟镕古鑄今三鬥蔥石堪子遂郊題主微介僞論無頭無尾詳語小二洩洪薪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