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建安骨 ”。
建安风骨是汉末建安时期(196-220年)形成的独特文学风格,又称“汉魏风骨”或“魏晋风骨”。以下从核心内涵、创作特点、代表作家及历史影响四方面详细解释:
1. 核心内涵
建安风骨以慷慨悲凉、雄健深沉为基调,表现为对现实战乱和民生疾苦的真实反映,同时融合了诗人追求建功立业的壮志与人生短暂的悲怆感。作品既有对社会动荡的深刻反思(如曹操《蒿里行》),又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如曹植《白马篇》)。
2. 创作特点
3. 代表作家
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等)为核心。曹操的古直悲凉、曹植的文采气骨兼备,均为典型体现。蔡琰(蔡文姬)的《悲愤诗》也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之一。
4. 历史影响
建安风骨确立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诗歌高峰,其“风骨”概念成为南朝至唐代文学批评的核心标准,直接影响后世如李白、陈子昂等诗人对雄健诗风的推崇。
建安风骨是乱世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写照,既真实记录时代苦难,又彰显了个体生命的壮美追求,被誉为“中国文人自觉创作的起点”。
建安风骨是一个成语,形容文人的品格和风度,指的是建安时期(公元196年至220年)文人士人的风采和气度。
拆分部首:人立骨支
笔画:8画
《建安风骨》一词最早出自《三国志·魏志·文苑传》中的一句话:“或风度翩翩,或世俗之构,有以见之,为风骨之士也。”后来,这个词成为汉语中一个重要的固定搭配。
建安風骨
古时候,“建安风骨”这个成语的汉字写法稍有不同,如“建安風骨”、“建安風骨之士”等。
他那高雅的言辞和高尚的心灵正是他身上独有的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风度翩翩、风采、气度、文士雅士。
建安之祸、风骨非凡、有风骨、风华绝代。
风采、气度、风度翩翩。
庸俗、粗鄙、无风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