惋憤的意思、惋憤的詳細解釋
惋憤的解釋
怨恨憤慨。 宋 蘇轼 《策斷三》:“貴為将相,而不免囚徒之恥,宜其有惋憤鬱結而思變者,特未有路耳。” 明 陸時雍 《<詩鏡>總論》:“《焦仲卿》詩,有數病……其後府吏與母永訣,回身入房,此時不知幾為徘徊,幾為惋憤,而詩之情6*色,甚是草草。”
詞語分解
- 惋的解釋 惋 ǎ 歎惜,憾恨:惋惜。惋傷。惋歎。悲惋。哀惋。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憤的解釋 憤 (憤) è 因不滿而忿怒或怨恨:氣憤。憤悱(郁悶)。憤慨。憤怒。憤然。悲憤。激憤。憤恚。公憤。義憤填膺。憤世嫉俗。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惋憤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惋憤"是一個由"惋"和"憤"兩個語素構成的複合詞,在現代漢語中屬于較為書面化的表達,其核心含義是指因感到惋惜、遺憾或不平而産生的憤慨、憤怒情緒。
-
詞義解析:
- 惋 (wǎn): 本義指怅恨、歎惜、遺憾。它表達的是對不如意或失去的事物感到可惜、同情或内心有所郁結的情緒。
- 憤 (fèn): 本義指因不滿或受刺激而産生的激動情緒,即憤怒、憤慨、怨恨。它強調的是一種強烈的不滿和激動狀态。
- 惋憤 (wǎn fèn): 将兩者結合,"惋憤"描述的是一種交織着惋惜、遺憾與憤怒的複雜情感。具體來說,是指因為看到或經曆令人痛惜、遺憾、不公或荒謬的事情,内心感到極度惋惜的同時,又激起了強烈的憤慨和不滿。這種情緒通常源于對美好事物被破壞、正義未能伸張、努力付諸東流等情境的強烈反應。
-
情感特征:
- 複合性: "惋憤"不是單純的惋惜或單純的憤怒,而是兩種情緒的疊加與融合。惋惜是底色,憤怒是因惋惜而點燃的激烈反應。
- 被動性: 這種情緒通常由外部事件引發,主體感受到的是事件帶來的沖擊(惋惜)以及由此産生的不平感(憤怒)。
- 強度: 它表達的是一種較為強烈的情感狀态,包含了深深的遺憾和強烈的義憤。
-
典型語境與用法:
- 常用于描述對曆史悲劇、社會不公、英雄末路、才華被埋沒、努力被辜負、美好事物被毀壞等情境的心理反應。
- 例句參考:
- 得知一代名将竟遭此冤屈,後人無不扼腕歎息,心生惋憤。
- 看到珍貴的文化遺産被肆意破壞,專家們感到無比惋憤。
- 他對自己半生心血付諸東流的結果,充滿了惋憤之情。
"惋憤"意指因目睹或經曆令人深感惋惜、遺憾且往往帶有不公或荒謬性質的事件,而同時産生的強烈惋惜與憤慨交織的複雜情緒。它體現了對美好消逝或正義蒙塵的痛心以及對造成此結果的原因或對象的強烈不滿。
參考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2016). 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 商務印書館.
- 夏征農, 陳至立 (主編). (2009). 辭海 (第六版彩圖本). 上海辭書出版社. (注:第七版為最新版,此處引用廣泛使用的第六版彩圖本作為權威來源之一)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1994). 漢語大詞典 (全13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李行健 (主編). (2014).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第3版).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語文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惋憤”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wǎn fèn,指因不公或遺憾之事引發的怨恨與憤慨交織的情感。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構成解析:
- “惋”:常表惋惜、怅恨,暗含遺憾之情(如“惋惜”)。
- “憤”:指憤怒、不平,體現強烈的不滿情緒。
- 組合義:二者結合,強調因遺憾或遭遇不公而産生的複雜憤懑心理。
文學用例與語境
- 蘇轼《策斷三》:
描述将相蒙受恥辱後“惋憤郁結”,突顯人物因屈辱而生的強烈怨恨。
- 陸時雍評《焦仲卿妻》:
批評詩中角色離别時情感刻畫不足,未能充分表現“惋憤”的糾結與激憤。
易混詞區分
- “憤惋”(fèn wǎn):
讀音順序不同,側重憤慨與悲傷并存的情緒(如對不公事件的悲痛與憤怒)。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作品中,形容因理想破滅、遭遇冤屈等引發的複雜情感,如:“他懷才不遇,惋憤難平。”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古典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報國八裴辨切鹁姑財帑慘酷常行觸齧慈厚辭面錯落不齊蹈據娥緑翻把賬飜手雲覆手雨告首孤俊函方衡館互斥佳配金钗十二行驚憤金年箕坐開制吭唷列甯格勒廪稍力小任重砻錯罵爹罵娘買辦資産階級墨诏木薯牛脔彯搖潛窦葺捕跂踦權衡铨限日旗掃沙門身心健康勢不可當時帝素規太主唐僧彤弓透渡土蜂穨齡萬世唯我獨尊溫書物色相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