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賦的意思、漕賦的詳細解釋
漕賦的解釋
舊時的漕糧賦稅。 清 馮桂芬 《江蘇減賦記》:“惟三十年來,官中一言一事涉漕賦者,必求其詳,手録之,久漸成帙。” 範文瀾 《中國近代史》第三章第一節:“ 江蘇 、 浙江 一帶漕賦一石,須納米二石五、六鬥。”
詞語分解
- 漕的解釋 漕 á 利用水道轉運糧食:漕運(舊時指國家從水道運輸糧食,供應京城或接濟軍需)。漕糧。漕河。漕渠。漕船。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賦的解釋 賦 (賦) ù 舊指田地稅:田賦。賦稅。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念詩或作詩:登高賦詩。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賦予。賦有。天賦。禀賦。 古同“敷”,鋪陳,分布。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
網絡擴展解釋
漕賦是古代中國通過漕運系統征收的糧食賦稅,屬于實物稅的一種形式。根據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其具體含義和特點如下:
-
基本定義
漕賦指通過漕運征收的糧食賦稅,是古代賦稅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漕”指水路運輸,“賦”則特指以實物形式征收的稅項。
-
曆史背景與征收特點
漕賦起源于漕運制度,主要用于滿足中央政府的糧食需求,尤其在明清時期成為江南地區的核心稅種。例如,江蘇、浙江一帶的漕賦稅率較高,據記載需繳納「一石漕賦對應兩石五至六鬥米」,反映了稅負之重。
-
文獻例證
清代馮桂芬在《江蘇減賦記》中提到,官員需詳細記錄漕賦相關事務,可見其管理之嚴謹。近代學者範文瀾也指出,漕賦在地方財政中占據重要地位,且常引發民間不滿。
-
與其他賦稅的區别
漕賦不同于貨币稅或勞役稅,主要征收糧食等實物,且依賴漕運網絡完成運輸,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和物流特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漕運制度或具體稅率案例,可參考曆史文獻《漕運全書》及相關地方志。
網絡擴展解釋二
漕賦(cáofù)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漕(cáo)和賦(fù)。
漕字,是由水和草兩個部首組成,草字代表植物,水字代表水,合在一起表示一種與水有關的植物。漕字的筆畫數為11畫。
賦字,是由貝貝钅貝三個部首組成,貝字表示財物,钅字表示金屬,合在一起表示一種以財物作為賦稅的行為。賦字的筆畫數為12畫。
漕賦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征收政策。在古時候,國家為了發展農業和提供國庫收入,征收農民的一部分農産品作為賦稅,用于維持朝廷開支和支持國家建設。其中,漕賦指的是對水稻和谷物等農作物的征收。漕賦在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為對水稻和谷物的征收直接影響到國家的糧食供應和經濟發展。
關于繁體字的寫法,漕賦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漕賦」。
古代漢字寫法中,漕賦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在金文和篆書時期,漕賦的字形可能會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意義沒有改變。
一些可能的例句包括:
1. 政府依法征收漕賦,用于國家建設。
2. 農民納稅時需要交納漕賦。
與漕賦相關的一些詞語包括:
1. 糧賦(liáng fù)- 指對糧食的征收稅賦。
2. 賦稅(fù shuì)- 指對財物征收的稅賦。
另外,漕賦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