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安福國會的意思、安福國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安福國會的解釋

又稱“新國會”。皖系軍閥段祺瑞的禦用國會。1918年段祺瑞為抵制*********在廣州的國會非常會議,決定重選國會議員,在北京安福胡同組織俱樂部,賄買選票,包辦選舉。安福系在新國會中占有絕大多數席位,時稱“安福國會”。1920年皖系失敗後被解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安福國會是中華民國初期(1918年—1920年)由皖系軍閥控制的國會代稱,因政治團體“安福俱樂部”主導選舉及運作而得名。該國會名義上依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設立,實際成為皖系推行政治主張、擴大派系勢力的工具。

一、曆史背景與成立

1917年段祺瑞政府解散原國會後,為恢複憲政形式并鞏固權力,皖系軍閥成立安福俱樂部,主導新國會選舉。1918年8月選舉完成,參衆兩院議員中安福系成員占比超過七成,形成絕對控制局面。

二、組織結構與特征

安福國會名義上延續兩院制:

  1. 參議院:由地方代表、學術團體及華僑選舉産生;
  2. 衆議院:按人口比例分配各省名額。

    實際運作中,議員多由安福俱樂部指派或賄賂當選,重要議案均需經段祺瑞集團首肯。

三、政治影響與評價

該國會通過多項争議性決議,包括:

參考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安福國會是中華民國時期由皖系軍閥段祺瑞操控的禦用立法機構,正式名稱為第二屆國會(1918年8月12日—1920年8月)。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定義與背景

安福國會得名于段祺瑞派系成立的“安福俱樂部”(因總部設在北京安福胡同)。該國會是段祺瑞在1917年張勳複辟失敗後,為鞏固自身權力、抵制孫中山在廣州的“國會非常會議”而組建的臨時參議院演變而來。

2.選舉與控制

3.主要活動

4.解散與影響

1920年直皖戰争中皖系戰敗,段祺瑞下台,直系軍閥控制北京政權。同年8月,安福國會被解散,僅存續兩年。其存在反映了北洋軍閥時期“武力支配議會”的政治生态,加劇了民國初年的政治分裂。

來源說明

以上信息綜合自權威曆史資料(、5、6、8等),如需進一步細節,可查閱相關文獻或原始檔案。

别人正在浏覽...

骜愎爆擊寶曆蠶桑車輔陳言老套忡怛雠覆大鼓書道迎登鋒履刃得朋督行分餾婦女運動告絕蜾扁漢律渾凝加禮奸端嗟哦诘證極樂土及門精麗靜穆金農金钺軍食叩颡禮币獵渭鱗孴脔截霾霃汒若亹亹不倦幂籬幕羅内水枿台抛球樂批辦籤聲且說柔液儒懦設客聲價聲偶石志踏雪馬騰閃挑唇料嘴推诘推勘遐嗣霞帳心蕩神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