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踩踏刀劍的鋒刃。比喻沖鋒陷陣在最前頭。《後漢書·袁紹傳》:“又臣所上将校,率皆清英宿德,令名顯達,登鋒履刃,死者過半。”
“登鋒履刃”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dēng fēng lǚ rèn,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歸納如下:
指勇敢地沖鋒陷陣在最前線,比喻不畏艱險、身先士卒地履行責任或使命。字面意思為“踩踏刀劍的鋒刃”,形容極度勇猛或冒險的行為。
源自《後漢書·袁紹傳》:“又臣所上将校,率皆清英宿德,令名顯達,登鋒履刃,死者過半。”
此句描述了将領率軍沖鋒陷陣的慘烈場景,強調其英勇無畏的精神。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原文,可參考《後漢書》或權威漢語詞典。
《登鋒履刃》是一個四個字的成語,它的意思是指決心參加戰鬥,毫不畏懼地走上前線。這個成語的含義可以理解為勇往直前,毫不退縮。
關于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可以将其分解為:“登”由“百”和“艸”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為12;“鋒”由“钅”和“豆”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為10;“履”由“屍”和“屮”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為14;“刃”的部首為“刀”,它的筆畫數為2。整個成語共有38個筆畫。
《登鋒履刃》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當時,董卓在朝堂掌權,人們非常恐懼他的專權作風。而當劉備(劉備,三國時期蜀國的開國皇帝)率領軍隊起義反抗董卓時,有位軍官郭汜倡導出擊董卓,以表決心,他就用尖端向革命先進分發飛奔發展。登鋒出戰
關于“登鋒履刃”的繁體寫法,就是「登鋒履刃」。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不同于現代,可以追溯到小篆字體。以《登鋒履刃》為例,在古代,字的形狀、結構和現代有所不同。但是,字義和成語的内涵并沒有改變。
這個成語可以用在很多情境中。例如,可以形容一個人在艱苦的戰鬥中毫不退縮,勇往直前;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不畏困難,迎接挑戰。
一些與《登鋒履刃》相關的組詞有:鋒芒畢露、腳踏實地、勇往直前。
與《登鋒履刃》意思相近的成語有:勇往直前、鋒芒畢露。
與《登鋒履刃》意思相反的成語有:膽小如鼠、畏首畏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