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脔截的意思、脔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脔截的解釋

碎割。《魏書·劉昱傳》:“闔門嬰稚,莫不臠截。”《太平廣記》卷一三一引 隋 無名氏《祥異記·元稚宗》:“便取 稚宗 ,皮剝臠截,具如治諸牲獸之法。”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脔截”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動詞,最早可追溯至晉代文獻,其核心含義指“分解切割”。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脔”本義為切成塊狀的肉(《說文解字》釋作“臠,切肉臠也”),而“截”表示切斷、分割的動作(《廣雅》載“截,斷也”),二字組合後構成“将物體分割成塊狀”的完整語義。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的典型用例見于晉代郭璞《江賦》:“脔截蟞胾,舟子所隣”,此處以誇張筆法描繪江中生物被切割的場面。從構詞特點分析,“脔截”屬于同義複詞,通過兩個近義語素疊加強化表意效果,這種構詞法在六朝文學作品中尤為常見。

在現代漢語使用中,“脔截”主要保留在古籍研究和辭書編纂領域。需要注意的是,該詞具有明顯的書面語色彩,且多用于描述具象的物理切割過程,與近義詞“分割”“切斷”相比,更強調動作的精細化和塊狀結果。

網絡擴展解釋

“脔截”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uán jié,其核心含義為“碎割”,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用法與語境

  1. 曆史文獻:多用于記載戰争、刑罰等場景,如《太平廣記》描述“皮剝臠截,具如治諸牲獸之法”,以類比屠宰牲畜的手法形容對人的殘害。
  2. 現代使用:因含義暴力且生僻,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學創作。

注意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參考《魏書》《太平廣記》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半塗臂指部守不轉眼慘難僝僽齒牙馀慧愁惛蹿奔打定主意大拉拉調斂跌坐地棘天荊對弈而且耕蠶閣室姑子海濱海漫酣呶鴻翥黃河水清桓靈鬟雲華絲葛回身火射貨真價實餞飲接伴劫舍進書績用積治喀爾巴阡山脈曆劫鄰好絡驿履舄交錯年壯氣銳遷徙起早勸善戒惡商羊審冊深僻十六羅漢天廚調調痛定思痛痛決兔毛大伯晚光五時雞下輩瞎扯蛋相如草香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