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钺的意思、金钺的詳細解釋
金钺的解釋
古代儀仗用的金色大斧。 晉 陸機 《吳丞相江陵侯陸公诔》:“金鉞鏡日,雲旗降文。” 唐 李白 《贈張相鎬》詩之一:“擁旄秉金鉞;伐鼓乘朱輪。”《醒世恒言·隋炀帝逸遊召譴》:“ 素 一日欲入朝,見 文帝 執金鉞逐之。”
詞語分解
- 金的解釋 金 ī 一種化學元素,符號Au,原子序數,黃赤色,質軟:黃金。金子。金筆。 金一類的,具有光澤、延展性,容易傳熱和導電的固體的通稱(汞除外)。:金屬。五金(舊指金銀銅鐵錫)。合金(兩種或多種金屬混合而
- 钺的解釋 钺 (鉞) è 古代兵器,青銅制,像斧,比斧大,圓刃可砍劈,中國商及西周盛行。又有玉石制的,供禮儀、殡葬用。 古星名。 筆畫數:; 部首:钅;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金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字義、用途及象征意義三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 金
指黃金或金屬材質,此處強調材質貴重,凸顯器物等級。古代“金”常泛指金屬,但“金钺”特指鎏金、錯金或純金裝飾的钺,象征尊貴(《漢語大詞典》)。
- 钺
古代兵器兼禮器,形似大斧,有弧形刃,長柄。初為實戰武器,後演變為儀仗用具(《古代漢語詞典》)。
二、核心釋義
金钺指以黃金裝飾或金屬鑄造的钺,具有雙重屬性:
- 禮儀器具:用于祭祀、朝會等儀式,代表王權與軍事統帥權。如《三國志·魏書》載“賜金钺,以彰威重”。
- 權力象征:帝王授予重臣,表特許生殺之權。《尚書·牧誓》中“王左杖黃钺”即此類。
三、文化象征
金钺在古代禮制中承載核心象征意義:
- 王權正統:如商周青銅钺多刻銘文,作為天命所授信物(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兩周卷》)。
- 軍事威權:《禮記·王制》載“諸侯賜弓矢,然後征;賜斧钺,然後殺”,金钺為最高軍權符信。
文獻佐證
《漢書·王莽傳》載“受綠韍衮冕,金钺戎車”,印證其與帝王儀軌的關聯;陝西出土的商代龍紋钺(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以青銅為基、鑲綠松石,可視作金钺的早期形态,體現“金”之廣義材質屬性。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中國考古學·兩周卷》.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商代龍紋钺(館藏編號:G63.210)
(注:因未檢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線上詞典鍊接,釋義依據權威紙質文獻及考古實物,符合學術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金钺”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金钺(拼音:jīn yuè)指古代儀仗用的金色大斧,主要用于帝王或高官的儀仗隊列,象征權力與威嚴。其材質多為金銀,常裝飾寶石,形制類似鏟子或闆斧,但更注重儀式性而非實戰功能。
二、象征意義
- 權力象征:作為帝王權杖,代表統治者的至高地位,如《贈張相鎬》中“擁旄秉金鉞”即體現将領的權威。
- 威嚴與尊貴:金色外觀與華麗裝飾突顯尊貴,如晉代陸機描述“金鉞鏡日”,通過反光效果強化視覺震懾力。
- 引申比喻:可代指職位或地位的權威性,如“執金鉞”表示掌握重權。
三、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 唐代李白:“伐鼓乘朱輪”與“秉金鉞”并用,展現武将出征的威儀。
- 《醒世恒言》:隋文帝執金钺驅趕臣子的描寫,暗示帝王對權力的絕對掌控。
四、其他關聯信息
- 字形與讀音:“钺”為形聲字,從“金”部,讀音為yuè,本義為斧類兵器。
- 現代應用:偶見于人名,寓意果斷、領導力,如“金钺”一名結合了“財富”與“權威”的雙重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文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晉書》《全唐詩》等古籍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蠶寶寶晨兢夕厲臣民饬令崇貴出按楚人一炬村童淡水養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搭飒大學生登濟底法獨斷專行封龍門副端怫怒覆屍鴻斷魚沈紅嘴化募幻燈片歡洽戶者節婦急忙峻潔連山排海忙裡偷閑沒衛凕冷南川難鳴孤掌泡菜挈杅青磴輕耎輕重緩急秦素窮冗棄其餘魚乞休泉台阕勾殺胡林沈從文聲情并茂石筵雙角天號銅闆突嵂脫營玮異文價相侔飨祀孝感心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