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禮币的意思、禮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禮币的解釋

用作饋贈、貢獻的禮物。《儀禮·聘禮》:“執禮币以盡言賜禮。” 晉 葛洪 《抱樸子·勤求》:“自謂事之未勤,而禮币之尚輕也,於是篤信之心,尤加恭肅,賂以殊玩,為之執奴僕之役,不辭負重涉遠,不避經險履危。” 唐 黃滔 《祭南海南平王》:“幕下 崔員外 ,昨馳禮币,嘗詣門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禮币是中國古代禮儀制度中的重要物質載體,特指在朝聘、祭祀、婚喪等儀式中使用的貴重財物。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其核心含義為“禮儀交往中用以示敬的財物”,主要包含玉帛、金銀、錢币等具有象征價值的物品。

從曆史沿革來看,《周禮·天官》記載了“九貢”制度,其中“币貢”即諸侯向周天子獻納的絲織品,可視為禮币的早期形态。至漢代,《禮記·曲禮》進一步規範了“玉帛俎醴”等禮币組合,玉器象征德行,布帛代表財富,兩者結合構成禮儀交往的完整表達。

在文化内涵層面,禮币具有三重象征意義:其一為“敬”的具象化,如《儀禮·士相見禮》所述“凡執币者不趨”,通過物質載體傳遞尊重;其二為契約憑證,春秋時期盟會中“執牛耳歃血”儀式常輔以禮币為信物;其三體現等級秩序,《中國禮儀制度研究》指出周代不同爵位對應“圭璧九寸”“七寸”等嚴格尺寸标準。

使用場合主要集中于:①諸侯朝觐時“庭實唯國所有”的納貢體系;②婚姻六禮中的“納征”環節;③祭祀時“犧牲玉帛”的神靈供奉。據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考證,公元前651年葵丘會盟時,齊桓公所陳“束帛加璧”即為典型禮币形制。

現代語境中,禮币形态已轉化為紅包、紀念币等符合當代禮儀的形式,但其“以物達禮”的文化内核仍得以延續。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紅緞地繡龍鳳紋金圓壽字彩禮盒”,即是傳統禮币制度的物質遺存。

網絡擴展解釋

“禮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禮币指用作饋贈或貢獻的禮物,通常包含財物或儀式性物品。這一解釋在多個古籍和現代詞典中被明确記載,如《儀禮·聘禮》《抱樸子》等文獻,以及現代《漢語大詞典》。


2.詞源與構成


3.曆史用例

古代文獻中常見以下場景:


4.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禮币”一詞使用較少,更多被“禮物”“禮金”替代,但仍保留在特定場合或文學表達中,例如傳統婚喪儀式中的財物往來。


“禮币”是古代禮儀文化中表達敬意或維系關系的財物,兼具儀式性與實用性。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儀禮》《抱樸子》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安禅拔地搖山傍屬半印被錄取崩坼變臉逼拶持籌握算單人鑼鼓大亞灣核電站撴摔方鑿圓枘反圍攻含光紅樹歌童黃圜街禁踦零錢謹肅酒膏跼步塊礨奎章兩情缱绻臁刃臉上禮奢甯儉留白驢性子默算末喜涅伏派定滂沱大雨敲榨勒索仁弟認準掃數莎搭八賞酌繩先啟後食錢食魚十總布水到渠成蘇梅塌冗天花亂墜托物寓興婉媚微攻烏鳥屋下作屋先例消渙小日月莊稼下瀉系笞息交絕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