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叩颡的意思、叩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叩颡的解釋

(1).磕頭。 唐 薛用弱 《集異記·狄梁公》:“其父母洎親屬叩顙祈請,即輦千縑,置於坐側。”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七:“ 莎羅奔 等叩顙,誓遵六事,歸土司侵地,獻兇酋,納軍械,歸兵民,供徭役,乃宣詔赦其死。”

(2).敲擊額頭。《新五代史·何澤傳》:“ 澤 外雖直言,而内實邪佞,嘗於内殿起居,班退,獨留,以笏叩顙,北望而呼曰:‘明主,明主!’聞者皆哂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叩颡(kòu sǎng)是古代漢語中具有特定禮儀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以額觸地"的行禮動作。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該詞由"叩"(敲擊)和"颡"(額頭)兩個語素構成,特指古代喪禮或請罪時屈膝下跪、前額觸地的鄭重禮節。

在禮儀制度層面,《周禮·春官·大祝》記載的"九拜"禮中,兇禮專用的"稽颡"禮即包含叩颡動作,要求行禮者"觸地無容"(額頭貼地不露面容),此禮儀規範被《禮記·檀弓上》進一步闡釋為"稽颡,隱之甚也",強調其表達的極緻哀痛。

文獻例證方面,《後漢書·劉盆子傳》記載赤眉軍降漢時"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餘人肉袒降,奉上所得傳國玺绶",其中"肉袒"即與叩颡組合使用,構成古代标準的請罪儀式流程。

需注意與"稽颡"的細微區别:《儀禮·士喪禮》鄭玄注指出"稽颡者,觸地無容",而叩颡更側重動作本身,在《資治通鑒·漢紀》胡三省注中明确"颡,額也。叩颡,首叩地也",二者在禮儀場景中存在程度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

“叩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及使用背景:

一、基本釋義

  1. 磕頭行禮
    指古代表示極度恭敬或祈求的禮儀動作,常見于拜見尊長、祭祀神明等場合。例如唐代《集異記》記載,親屬“叩颡祈請”以求狄梁公救治病人。

  2. 敲擊額頭
    字面意為用手或器物輕叩前額,可表達自省或特殊情感。如《新五代史》描述何澤在朝堂以笏闆叩颡,表面示忠實則谄媚,引發旁人譏笑。

二、使用場景

三、文化延伸

該詞反映了古代中國等級制度下的禮制文化,動作形式雖隨時代演變,但其承載的“敬”與“誠”内核延續至今。現代多用于曆史文獻解讀或古風文學創作。

以上内容綜合自權威詞典及曆史典籍,完整釋義可參考相關古籍或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牡丹背肐拉子不震殘烈長幹曲倡園搊彈傳壻硯德性曡遘非刺飛魚鈎覆鹿蕉附言古渡衮然後金候樓華望呼天籲地賈伴勁勢科别郎官清冷噤翴翴龍子幡陋庸羅刹石馬薤牧田毆公罵婆判解骈詞骈首就僇破懷剖視圖強文浉醋傾诐毬子心腸日刊狨座阮狂三和少間燒眉之急生前射殺麝枕釋典熟切店鼠尾帳隨肩簨業塌翅田更窕儇完小消蝕細大不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