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猢狲王的意思、猢狲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猢狲王的解釋

舊稱鄉塾教師或小學校教師。學童頑皮如猢狲,因喻其師為“猢猻王”,含嘲笑意。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辯證八·嘲學究》:“近世嘲學究雲:‘我若有道路,不做猢猻王。’本 秦檜 之詩也, 秦 蓋微時為童子師,仰束脩自給,故有‘若得水田三百畝,這番不做猢猻王’。”亦作“ 猢猻大王 ”。《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雖然也沒有甚麼大進項,比起沒有發達的時候,在人家坐冷闆凳,做猢猻大王,已經天懸地隔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猢狲王”是漢語中一個帶有戲谑色彩的舊稱,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核心詞義
    指舊時鄉塾或小學校教師,因學童頑皮如猢狲(猴子),故以“猢狲王”比喻其師,含調侃或嘲諷意味。例如《官場現形記》提到“做猢狲大王”形容未發達時的教書生涯。

  2. 擴展用法
    亦可戲稱團體中的領袖,如:“他是那群人中的猢狲大王”,暗含幽默感。

  3. 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明代文獻,如郎瑛《七修類稿》記載:“我若有道路,不做猢狲王”,反映當時對底層教書先生的嘲弄。清代小說中沿用此詞,如“坐冷闆凳、做猢狲大王”。

  4. 近義表達
    同義詞包括“猴孫王”“猢狲大王”,均以動物比喻頑童或群體,強化戲谑效果。

  5. 語境與情感
    使用時需注意語境,原意含貶損色彩,現代若用于非正式場合的調侃,需避免冒犯他人。

該詞生動體現了漢語中以動物喻人的修辭特點,兼具曆史文化和語言趣味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猢狲王

猢狲王是一個漢字詞語,由3個漢字組成。以下是對猢狲王的詳細解釋:

意思:猢狲王是指猴子之王,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領域或者圈子中的頂尖人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猢(犬字旁,9畫)、狲(犬字旁,9畫)、王(玉字旁,4畫)。

來源:《莊子·齊物論》中有“狙猢之王”一詞,後來演變為猢狲王。此詞常用于形容某個領域或者圈子中的權威人物。

繁體:猢猻王(以台灣、香港等地在使用繁體字的地區稱之)。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猢和狲的形狀有所不同,具體細節可以參考古代漢字字典。

例句:1. 他在音樂界可謂是猢狲王,無人能及。

2. 這個頑皮的小孩就像猢狲王一樣,總是帶領着同伴們鬧騰。

組詞:猴王、獨尊、獨孤、獨步、王者、猴子、領袖。

近義詞:猴王、猴頭、猴子之王、猿猴王。

反義詞:庸才、無能、平庸、菜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