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aster]∶傳授知識技藝的人
(2) [(show respect for skilled men) form of address]∶對有技藝的人的尊稱
木匠師傅
(1).老師的通稱。《穀梁傳·昭公十九年》:“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史記·太史公自序》:“ 孔 氏述文,弟子興業,鹹為師傅,崇仁厲義。”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棘闱志異》:“吾雖少長於汝,然而師傅也,汝弟子也。以弟子而上淩師傅,讀書何為?”
(2).太師、太傅或少師、少傅的合稱。《史記·儒林列傳》:“自 孔子 卒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漢書·疏廣傳》:“父子并為師傅,朝廷以為榮。”
(3).對僧道的尊稱。《古今小說·梁武帝累修歸極樂》:“離此間三十裡,有個 白鶴山 ,最是清幽仙境之所,朕去建造個寺刹,請師傅到那裡去住。”《廿載繁華夢》第二九回:“又有説要請 茅山 師傅的,好驅神捉鬼。”
(4).對衙門中吏役的尊稱。《醒世姻緣傳》第四三回:“那禁子們做剛做柔的解勸道:‘ 張師傅 ,你是刑房掌案,這滿監囚犯俱是你掌着生死簿子,你高擡些手,這就是與人的活路。’”《醒世姻緣傳》第四三回:“禁子們説:‘ 張師傅 ,别要計較,俺們叫他出去,再不敢放他來就是了。’”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三》:“又一吏恒得賄舞文,亦一生無禍,然殁後三女皆為娼。其次女事發當杖, 伍伯風 戒其徒曰:‘此某師傅女,宜從輕。’”
(5).對有專門技藝的工匠的尊稱。
“師傅”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五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師傅”是對掌握專門技藝者的尊稱,既指傳授技藝的導師(如木匠、廚師等行業中的指導者),也泛指對陌生勞動者的禮貌稱呼。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層:一是技藝傳承者,二是對有技術者的敬稱。
二、曆史演變 •古代用法:最早指老師(如《穀梁傳》中“師傅”即老師),後演變為太師、太傅等官職的合稱。 •現代泛化:20世紀60年代後,逐漸擴展為對工人、司機等普通勞動者的通稱,甚至成為對年長者的泛尊稱。
三、與“師父”的區别 •情感層面:“師父”強調類似父子的深厚關系,常見于宗教、傳統藝術等領域(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使用範圍:“師傅”更廣泛,可用于非正式師徒關系的技術從業者,而“師父”多用于正式拜師場景。
四、社會文化内涵 •技藝傳承:師傅是傳統行業技藝延續的核心,通過言傳身教傳遞技術細節與職業精神。 •人際紐帶:部分行業(如手工業)中,師傅與徒弟可能形成類似家庭的情感聯結。
五、其他特殊用法 曆史上曾用于對僧道、衙門吏役的尊稱,現代方言中也可作為普通社交稱謂(如北方地區對陌生男性的稱呼)。
該詞從最初的“老師”含義,曆經官職代稱、技藝傳承者專稱,最終發展為兼具職業尊重與社交功能的泛化稱謂,反映了中國社會對技術勞動者的傳統重視及現代人際關系的變遷。
師傅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在某個技藝或行業上擁有豐富經驗、高超技能的人。這個詞在中國文化中非常有重要的地位。
師傅的部首是"老"字旁,拆分成"帀"(左部)和"㐄"(右部)。它的總共有13畫。
師傅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宗伯·符璋》中,其中描述了古代的官職制度。到了漢代,師傅這個詞開始用來指代具備技藝的人。
師傅的繁體寫法是「師傅」。
在古代,師傅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例如,在西漢時期,常常将"傅"寫作"夫",而在東漢時期又恢複了如今的寫法。
1. 他的師傅是一位國際知名的畫家。
2. 我很榮幸能拜師傅學習籃球技巧。
師徒、師友、相師、教師、師長
導師、指導者、教練、大師、老師
徒弟、學生、初學者、菜鳥、新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