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運送糧食。餽,通“ 饋 ”。《史記·平準書》:“中國繕道餽糧,遠者三千,近者千餘裡,皆仰給大農。”《漢書·韓信傳》:“臣聞千裡餽糧,士有飢色。”
2.糧響。 唐 呂溫 《諸葛武侯廟記》:“或曰餽糧不繼,則築室反耕有成算矣。”
“餽糧”是“饋糧”的通假寫法,指運送糧食,尤其特指軍糧的運輸。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餽”通“饋”,意為運送、供給;“糧”即糧食。合指長途運輸糧食,常見于軍事場景。如《孫子·作戰》提到“千裡饋糧”,強調軍隊遠征時後勤保障的困難。
引申含義
部分文獻中,“餽糧”也指糧饷,即軍隊的糧食供應。例如《史記·平準書》記載“繕道餽糧”,描述為保障軍需而修路運糧的情景。
經典用例
相關成語
如“千裡饋糧,士有饑色”,形容後勤補給困難對軍隊士氣的影響。
總結來看,“餽糧”多用于古代軍事文獻,強調糧食運輸對戰争的重要性及挑戰。需注意古籍中“餽”與“饋”常互通,現代漢語中多用“饋糧”寫法。
《餽糧》(kuì liá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贈送糧食。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食部和米部,共計10畫。
《餽糧》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是古代禮制中所指的一種贈送給官員或士人的糧食,以示對其功績或貢獻的贊賞和鼓勵。
《餽糧》的繁體寫法為「饋糧」。
在古代,《餽糧》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由于漢字的演變,古代的寫法相對較複雜,我們無法準确知道古時候的寫法。
1. 作為對他們卓越表現的獎勵,皇帝親自下令給予将領們大量的餽糧。
2. 在古代社會,賦稅和餽糧是封建君主賞賜和控制臣民的重要手段。
1. 餽贈(kuìzèng):贈送物品。
2. 餽食(kuìshí):贈送食品。
3. 餽金(kuìjīn):贈送金錢。
1. 賞賜:贈送給他人以示鼓勵或獎勵。
2. 酬謝:對他人的幫助或助力表示感謝并回報。
3. 饋贈:送給他人禮物或財物。
1. 征糧:向民衆收取糧食或其他物品。
2. 雜征:指征收多種物品或雜稅。
3. 征收:向市民或企業征收稅款或其他費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