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互市的意思、互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互市的解釋

(1).指民族或國家之間的貿易活動。《後漢書·應劭傳》:“﹝ 鮮卑 ﹞故數犯障塞,且無寧歲,唯至互市,乃來靡服。”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 蠻 、 羌 ﹞既通 中國 ,互市獰獷,良費羈縻。” 清 龔自珍 《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留夷館一所,為互市之栖止。” 夏衍 《秋瑾傳》第三幕第二場:“自從和西洋互市以來,頻年喪失國土。”

(2).比喻權勢之家互相援引。《晉書·惠帝紀》:“勢位之家,以貴陵物,忠賢路絶,讒邪得志,更相薦舉,天下謂之互市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互市是中國古代官方管理的邊境貿易制度,指不同政權或民族之間在指定地點進行的規範化商品交換活動。其核心特征包括:

  1. 官方主導性

    互市需經中央政府批準設立,由專職官吏(如“市舶使”“提舉市舶司”)監管交易規則、征稅并維護秩序。例如唐宋時期在廣州、泉州設市舶司管理海上互市,明代在遼東、大同等地開設“馬市”。

  2. 地域與對象特定性

    多發生于邊境關隘(如漢代“關市”、清代“恰克圖市場”),交易主體為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政權(如匈奴、突厥、回纥)。《漢語大詞典》定義其為“中國曆史上中央王朝與外國或異族之間貿易的通稱”。

  3. 商品管控性

    嚴禁戰略物資流通(如鐵器、兵械),中原常輸出絲綢、茶葉、瓷器,換取馬匹、毛皮、玉石。宋代《宋會要輯稿》載:“凡大食、古邏等國商販,市舶司以絲帛瓷器博易”。

  4. 政治與經濟雙重屬性

    既是經濟互補手段,亦為羁縻政策工具。如唐代通過互市穩定突厥關系,《新唐書·突厥傳》稱“通關市,遺以金帛,以平邊患”。

術語演變:

“互”通“胡”,初指與少數民族貿易(《周禮·地官》鄭玄注);“市”即交易場所。南北朝後漸成固定制度術語,明清文獻多稱“五市”(通假用法),如《明史·食貨志》:“五市之設,制馭外夷之術也”。


權威參考來源:

  1. 白壽彜《中國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3. 《宋會要輯稿·職官四四》(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新唐書·突厥傳上》(中華書局校勘本)
  5. 《明史·食貨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互市”是中國古代對中央王朝與外國、邊疆民族之間貿易活動的通稱,其核心内涵及發展脈絡如下:

一、基本定義

互市指曆史上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或外國進行的貿易往來,屬于官方主導的邊境貿易形式。其目的不僅是商品交換,還常涉及政治安撫和軍事需求,如通過“茶馬互市”獲取戰馬。

二、曆史起源與發展

  1. 漢代起源
    漢武帝派張骞出使西域後,中原與西域各國貿易逐漸頻繁,漢朝在邊境設“關市”作為互市場所。東漢時期正式以“互市”命名此類貿易活動。
  2. 隋唐制度化
    隋代設“交市監”,唐代改名“互市監”,專管邊境貿易,陸路以馬匹交易為主,海上貿易則通過“市舶使”管理。
  3. 宋明繁榮
    茶馬互市在唐宋時期成為重要形式,中原用茶葉、絲織品換取邊疆民族的馬匹,既滿足軍事需求,又鞏固邊疆穩定。

三、特點與影響

四、其他釋義

“互市”在少數文獻中引申為“權勢之家互相援引”,如《晉書》以“互市”比喻權貴間的利益勾結,但此用法較為罕見。

參考資料擴展

若需進一步了解互市的具體案例(如張骞通西域、茶馬古道)或相關制度(如市舶司),可查閱權威曆史文獻或考古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搬逗爆谷豹子膽參寥層岚昌熾常秩觸民春溟洞曉豆腐漿短足蛾眉芳茝梵輪封典封禁風卷殘雲伏疾富面百城弗與勾心鬭角孤雌詭笑耗米號礮宦女蒹葭倚玉敬服京廣鐵路荊篠九蟲就室老米兩錢錐療護流赭馬排媒妁邈世弄潮兒跑堂兒的毗奉謙德謙挹欽録去歸贍部金商序商酌收拔死肌蘇仙公探人鞉耳聽用頭蠶網罭無為化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