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 地所産的小竹。《列子·湯問》:“ 詹何 以獨繭絲為綸,芒鍼為鈎,荊篠為竿,剖粒為餌,引盈車之魚於百仞之淵。”
“荊篠”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īng xiǎo(注意:部分網頁中“篠”誤标為“xiǎn”,但根據《列子》等古籍及現代詞典釋義,正确發音應為“xiǎo”)。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荊篠”指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帶)所産的小型竹子,屬于細竹類。這種竹子質地堅韌,可用于制作器物,如釣魚竿等。
該詞最早見于《列子·湯問》:“詹何以獨繭絲為綸,芒鍼為鈎,荊篠為竿,剖粒為餌,引盈車之魚于百仞之淵。” 這裡描述古人用荊篠制成魚竿,釣起大魚的場景,體現其輕巧且堅固的特性。
部分資料(如)将“篠”注音為“xiǎn”,但根據古籍及現代詞典,正确讀音應為“xiǎo”。其比喻“友情深厚”的釋義缺乏可靠來源,可能與其他成語混淆。
現代較少使用,多見于古文研究或文學創作中,用于形容竹制器具或描繪自然景物(如“荊篠為竿”“綠筱青漣”等)。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列子》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荊篠(jīng xiǎo)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竹筍”的意思。竹筍是指竹子内部生長的芽,是一種常見的食材。
荊篠的拆分部首是艹(草字頭)和⺮(竹字旁),其中艹是部首,而⺮是偏旁。
荊篠的總筆畫數為17畫。
荊篠的來源比較有意思。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荊篠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離騷》這部文獻中。《楚辭·離騷》是屈原創作的一首長詩,描繪了屈原流亡途中的辛酸和對故鄉的思念。在詩中,荊篠這個詞用來形容大自然中的竹林。
荊篠的繁體字是「荊簫」。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荊篠的寫法稍有不同。荊的古體字為「菁」,篠的古體字為「藓」。
1. 春天來了,山上的荊篠竹筍冒出了嫩芽。
2. 在農村,人們常常采摘野生的荊篠竹筍來做菜。
1. 草木藍篠(cǎo mù lán xiǎo):指山野中的各種植物。
2. 篠竹(xiǎo zhú):指竹子的新芽或幼苗。
竹筍、菜薹。
竹子、蔬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