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謙德的意思、謙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謙德的解釋

謙虛、儉約之德。《韓詩外傳》卷三:“夫此六者(恭、儉、卑、畏、愚、淺),皆謙德也。”《史記·太史公自序》:“ 景公 謙德,熒惑退行。” 宋 王安石 《乞皇帝禦正殿複常膳表》:“仰窺謙德,志在閔民。” 清 鈕琇 《觚賸續編·文章有本》:“ 鄧 元配 李氏 ,亦婉順有謙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謙德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指人應具備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道德品質。《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謙虛的美德」,源自《周易·謙卦》中「謙謙君子,卑以自牧」的哲學理念,強調以謙遜态度修身養性。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謙」字由「言」和「兼」構成,本義指言語周全、不争不伐;「德」字甲骨文象形為「目視于途」,引申為正直的心性與行為準則。二者結合形成「謙德」一詞,最早見于《尚書·大禹谟》「滿招損,謙受益」的治國箴言。

在儒家經典中,《論語·學而》記載孔子「溫良恭儉讓」的五德體系,其中「讓」即謙德的具體表現。漢代鄭玄注《禮記》時特别指出「謙德者,禮之本也」,将謙虛視為禮制規範的核心精神。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進一步闡釋:「謙者,有而不居之義。德愈盛而心愈下」,強調道德修養與謙遜态度的辯證關系。

現代權威辭書《辭海》(第七版)将謙德定義為「中國傳統文化推崇的美德,表現為自我約束、尊重他人、虛懷若谷的處世态度」,該解釋已被教育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收錄為标準釋義。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撰的《古代漢語詞典》中,特别列舉了《荀子·非十二子》「君子能則寬容易直以開道人,不能則恭敬繜绌以畏事人」作為謙德的行為範例。

網絡擴展解釋

“謙德”是漢語中一個蘊含傳統倫理思想的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謙虛、謙遜的品德,強調個人在言行中保持不自滿、不張揚的态度,同時具備高尚的道德修養。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謙德”由“謙”與“德”二字組成:


二、曆史淵源與文獻依據

  1. 古代典籍中的體現
    • 《韓詩外傳》将“恭、儉、卑、畏、愚、淺”六種品質歸為謙德的表現。
    • 《史記》記載齊景公因“謙德”感動天象(熒惑退行),體現謙德對個人乃至國家的影響。
  2. 倫理思想中的擴展
    在民間倫理中,謙德與“改過”“行善”等實踐道德結合,強調通過謙遜自省實現自我完善。

三、應用場景

  1. 個人修養:如待人接物時保持低調,虛心接受他人建議。
  2. 社會治理:古代明君以謙德為治國理念,如王安石稱宋帝“謙德”意在體恤百姓。
  3. 文化命名:作為人名時,寓意兼具包容力與進取心,如“謙德”一名象征志向高遠、思維敏捷。

四、相關概念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曆史案例,可參考《韓詩外傳》《史記》等典籍,或通過查字典等工具查閱擴展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拔歸崩槎鞞舞播菜嘲撥超悟晨昏遲遲串昵單綫打退堂鼓斷嶂對角線多寶槅恩斷意絕發酒風帆船放弛放廢幹隔澇漢子趕腳的貫達光彩規矩鏡橫惡和聲話流環擁畫蛇著足回九昏騰壺飱金閨進履之書計日可期救濟金覽照老眼昏花略迹原心美才盟壇内記室獰猙女妖批較虬辇區陬塞咎三陽五輸摵摵屬神聳目聳揖碎心裂膽俗目圖伯特屯嘯望意無情無緒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