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互市的意思、互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互市的解释

(1).指民族或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后汉书·应劭传》:“﹝ 鲜卑 ﹞故数犯障塞,且无寧岁,唯至互市,乃来靡服。”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 蛮 、 羌 ﹞既通 中国 ,互市狞獷,良费羈縻。” 清 龚自珍 《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留夷馆一所,为互市之栖止。” 夏衍 《秋瑾传》第三幕第二场:“自从和西洋互市以来,频年丧失国土。”

(2).比喻权势之家互相援引。《晋书·惠帝纪》:“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絶,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互市是中国古代官方管理的边境贸易制度,指不同政权或民族之间在指定地点进行的规范化商品交换活动。其核心特征包括:

  1. 官方主导性

    互市需经中央政府批准设立,由专职官吏(如“市舶使”“提举市舶司”)监管交易规则、征税并维护秩序。例如唐宋时期在广州、泉州设市舶司管理海上互市,明代在辽东、大同等地开设“马市”。

  2. 地域与对象特定性

    多发生于边境关隘(如汉代“关市”、清代“恰克图市场”),交易主体为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如匈奴、突厥、回纥)。《汉语大词典》定义其为“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贸易的通称”。

  3. 商品管控性

    严禁战略物资流通(如铁器、兵械),中原常输出丝绸、茶叶、瓷器,换取马匹、毛皮、玉石。宋代《宋会要辑稿》载:“凡大食、古逻等国商贩,市舶司以丝帛瓷器博易”。

  4. 政治与经济双重属性

    既是经济互补手段,亦为羁縻政策工具。如唐代通过互市稳定突厥关系,《新唐书·突厥传》称“通关市,遗以金帛,以平边患”。

术语演变:

“互”通“胡”,初指与少数民族贸易(《周礼·地官》郑玄注);“市”即交易场所。南北朝后渐成固定制度术语,明清文献多称“五市”(通假用法),如《明史·食货志》:“五市之设,制驭外夷之术也”。


权威参考来源:

  1. 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3.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中华书局点校本)
  4. 《新唐书·突厥传上》(中华书局校勘本)
  5. 《明史·食货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互市”是中国古代对中央王朝与外国、边疆民族之间贸易活动的通称,其核心内涵及发展脉络如下:

一、基本定义

互市指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周边民族或外国进行的贸易往来,属于官方主导的边境贸易形式。其目的不仅是商品交换,还常涉及政治安抚和军事需求,如通过“茶马互市”获取战马。

二、历史起源与发展

  1. 汉代起源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原与西域各国贸易逐渐频繁,汉朝在边境设“关市”作为互市场所。东汉时期正式以“互市”命名此类贸易活动。
  2. 隋唐制度化
    隋代设“交市监”,唐代改名“互市监”,专管边境贸易,陆路以马匹交易为主,海上贸易则通过“市舶使”管理。
  3. 宋明繁荣
    茶马互市在唐宋时期成为重要形式,中原用茶叶、丝织品换取边疆民族的马匹,既满足军事需求,又巩固边疆稳定。

三、特点与影响

四、其他释义

“互市”在少数文献中引申为“权势之家互相援引”,如《晋书》以“互市”比喻权贵间的利益勾结,但此用法较为罕见。

参考资料扩展

若需进一步了解互市的具体案例(如张骞通西域、茶马古道)或相关制度(如市舶司),可查阅权威历史文献或考古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板帐钱八咏诗裁断惨劲敞网谗凶钞选承总楚界吊劳东经笃学不倦返顾分强负材任气攻驹过桥抽板豪赡欢喜兼包较略葭思嘉重矜爱褲腰带劳动日老落老糟头脸红耳赤连屯裂裳裹膝厉阶隆波漏鼓移则番代明人不作暗事莫为已甚木局懦软旁车旁通曲畅评阅器灵妻离子散清靖青緑髯参军荣怀辱么沙嗄山高水险折秤适顺水横枝水墉説语漱流枕石退听拓绪畏瑟晓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