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朝夕與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戲水的少年人。 唐 李益 《江南曲》:“嫁得 瞿塘 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宋 潘阆 《酒泉子》詞:“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 魯迅 《三閑集·柔石作<二月>小引》:“濁浪在拍岸,站在山岡上者和飛沫不相幹,弄潮兒則于濤頭且不在意。”
(2).喻有勇敢進取精神的人。《朝霞》1981年第1期:“以我看來, 君匋 的一生,也确實至少不枉為藝術領域的一個相當夠格的弄潮兒。”參見“ 弄潮 ”。
“弄潮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本義
原指水性高超的執旗泅水者,他們能在潮水中搏擊、嬉戲,甚至以“旗不濕”為技藝标準。此活動源于中國古代錢塘江流域的水上運動,唐宋時期尤為盛行,常見于八月大潮時的表演()。
文學出處
唐代李益《江南曲》中“嫁與弄潮兒”一句,最早将“弄潮兒”引入詩詞,指代駕船的水手或與潮水周旋的年輕人;宋代潘阆《酒泉子》進一步刻畫其“手把紅旗旗不濕”的英勇形象()。
象征意義
比喻勇于進取、敢為人先的人,尤其指在時代浪潮中引領潮流、不畏艱險的開拓者。例如,***曾引用該詞贊頌拼搏精神()。
網絡語境
現代網絡用語中,可形容對潮流敏感、引領時尚或創新的人,如“時尚弄潮兒”()。
“弄潮兒”兼具曆史與時代内涵,既保留了古代水手搏擊風浪的具象,又升華為精神符號,成為對勇敢者、創新者的褒揚。其演變體現了漢語詞彙的生動性與文化傳承性。
《弄潮兒》是一個成語,意思指的是那些積極參與潮流、追求時尚的年輕人。
《弄潮兒》這個詞由“殳”、“氵”、“才”、“子”四個部首組成。其中,殳部表示“戈”,氵部表示“水”,才部表示“才”,子部表示“子”。整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4。
《弄潮兒》一詞最早來源于中國古代小說《紅樓夢》。該小說描寫了清代賈寶玉等人的生活故事。在小說中,弄潮兒形容那些喜歡與潮流一起玩耍,而不願意墨守成規的人。
《弄潮兒》
古時漢字的寫法常有變化,所以《弄潮兒》的寫法也有一些變形。例如,“殳”在古代常被寫作“戈”,“氵”可以被寫作“水旁”,“才”可以寫作“雜”等。但總體來說,字義沒有太大差異。
他總是穿着時尚、追趕潮流,真是個弄潮兒。
弄潮、潮流、潮水、兒女、兒童
潮流達人、時尚青年、流行愛好者
守舊者、保守派、墨守成規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