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宮室結構錯綜複雜而又精巧工緻。語出 唐 杜牧 《阿房宮賦》:“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鬭角。” ********* 《建國方略·行易知難》:“再而家宅之形式如何結構,使之勾心鬭角以適觀瞻,此應用之美術學所必需知也。”
2.比喻各用心機,明争暗鬥。 瞿秋白 《亂彈·拉塊司令》:“而且這些‘新英雄’互相之間還正在勾心鬥争的排擠着,傾軋着,準備着混戰。” 蔣子龍 《一個工廠秘書的日記》:“廠長之間勾心鬥争的事,我從來不參予。”
“勾心鬭角”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演變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最初用于形容宮室建築結構精巧複雜,各部分交錯連接,檐角相對。這一用法源于唐代杜牧的《阿房宮賦》:“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鬭角。” 這裡的“心”指建築中心,“角”指檐角,描述阿房宮建築群的錯落有緻。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也曾用此詞強調建築設計的觀瞻性。
隨着語義演變,現多用于比喻人與人之間明争暗鬥、相互算計。例如職場或政治環境中複雜的權力争奪,如“團隊内部勾心鬭角,導緻效率低下”。
“勾心鬭角”是異體寫法,現代标準簡體中文多作“鈎心鬥角”。其中“鬭”為“鬥”的異體字,現已較少使用。
該成語的近義詞包括“明争暗鬥”“爾虞我詐”,反義詞則有“同心協力”“肝膽相照”。相關成語還有“勾魂攝魄”“一筆勾銷”等。
該詞從建築術語演變為人際關系隱喻,體現了漢語詞義從具象到抽象的發展規律。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單純描述建築的用法混淆。
《勾心鬭角》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人們之間的明争暗鬥和争執紛争。這個詞常用來形容人際關系中的激烈競争和矛盾沖突。
《勾心鬭角》可以拆分成三個部分:勹部、心部和角部。其中,勹部表示手的捏持,心部表示與心思有關,角部則表示犄角。
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29個。
《勾心鬭角》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中。它的繁體字為「勾心鬭角」。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勾」字的上部是兩個「丨」字,下部是一個「口」字。「心」字的上部是「忄」字,下部是「丿」字。「鬭」字的上部是「鬥」字,下部是「同」字旁。
1. 他們在商業競争中勾心鬭角,不惜使用各種手段來擊敗對手。
2. 不要被别人的勾心鬭角所迷惑,保持自我是非常重要的。
勾心搭肩、勾心鬥角、勾心鬥拜
明争暗鬥、爾虞我詐、針鋒相對
友好相處、和睦共處、和平相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