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民的意思、觸民的詳細解釋
觸民的解釋
《莊子》寓言中的蝸角小國 觸國 的百姓。 唐 盧照鄰 《釋疾文·命曰》:“ 觸 民居蝸而争地,龍伯釣鼇而訴天。”參見“ 觸蠻 ”。
詞語分解
- 觸的解釋 觸 (觸) ù 抵、頂:抵觸。“羝羊觸藩,赢其角”。 碰,撞:觸礁。觸電。觸動。觸摸。觸發。觸犯。觸怒。 遇着:接觸。觸覺(?)。觸目驚心。觸角(僶 )。觸景生情。觸類旁通。 因某種刺激而引起感情變化
- 民的解釋 民 í 以勞動群衆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民主。民國。民法。公民(在一國内有國籍,享受法律上規定的公民權利并履行公民義務的人)。國民(具有國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勞動大衆的,非官方
網絡擴展解釋
“觸民”是一個源自《莊子》的典故性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文獻背景理解:
基本解釋
“觸民”指《莊子·則陽》寓言中蝸角小國“觸國”的百姓。該故事描述觸國與蠻國在蝸牛角上争奪領土,象征無謂的争鬥與渺小。
出處與引用
唐代盧照鄰《釋疾文·命曰》曾引用:“觸民居蝸而争地,龍伯釣鼇而訴天”,進一步佐證了該詞與莊子寓言的關聯。
常見誤解
部分低權威性網頁(如、3)将其解釋為“觸犯民衆”,這屬于對字面的誤讀。實際該詞為特定典故詞彙,不宜拆分釋義。
擴展知識
莊子通過“觸蠻之争”諷刺人類争鬥的狹隘,後衍生出成語“蠻觸之争”,均以微觀視角暗喻宏觀矛盾。
網絡擴展解釋二
觸民(chù mín)一詞的意思是指觸動人民的情感,引起廣泛共鳴。下面給您詳細解釋一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觸民這個詞由“手”字的上面加上“民”字組成。其中,“手”字的拆分部首是“扌”,它表示與手有關;而“民”字的拆分部首是“口”,它表示與人有關。根據這兩個字的筆畫,觸民一共有9畫。
來源和繁體:
觸民一詞源于古代漢語,産生于唐朝。它的繁體字形為「觸民」。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觸民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最常見的寫法是将“觸”字寫為“觸”,即在“角”字旁邊加上“手”字,在底部留出一點,表示兩個手指接觸;将“民”字寫為“漢”或“尉”,其中的“漢”是古代的偏旁部首,而“尉”是“丐”字的别字,表示官員。
例句:
1. 這部電影通過真實的故事觸民心弦。
2. 這首歌曲以動人的旋律和歌詞觸民。
組詞:
與觸民相關的詞語有觸動、觸發、感動等。
近義詞:
與觸民意思相近的詞語有觸動、感動、共鳴等。
反義詞:
與觸民意思相反的詞語是冷漠、無動于衷、不關心等。
以上就是關于“觸民”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相關内容。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