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掌火之官。《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火正曰祝融。”《漢書·五行志上》:“古之火正,謂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
(2).指仲夏。古以五行配四時,火旺于夏,故稱。 南朝 梁 庾肩吾 《團扇銘》:“炎隆火正,石鑠沙煎。” 清 徐昂發 《夏寒》詩:“奈何厥罰寒,憑陵當火正。”
(3).指 漢 朝。 南朝 宋 謝靈運 《撰征賦》:“系 列山 之洪緒,承火正之明光。”按, 南朝 宋武帝 劉裕 為 漢高祖 弟 劉交 之後。參見“ 火劉 ”。
“火正”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指古代掌管火事的官職,負責祭祀火星、管理火政等事務。例如:
古人以五行配四時,火對應夏季,因此“火正”代指仲夏。例如:
因漢朝在五行中屬火德,部分文獻以“火正”代指漢朝。如南朝宋謝靈運《撰征賦》中“承火正之明光”即暗喻漢室傳承。
部分詞典提到其作為形容詞性成語,形容火勢猛烈或事物發展迅猛,如“大火正在向周圍的森林蔓延”。但此用法多見于現代造句,古籍中較少見。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釋義與文學用例,若需查看完整來源,可參考《左傳》《漢書》及南朝相關詩文。
《火正》是一個成語,意為火焰熊熊、火勢旺盛。
《火正》的部首為火字旁,它的筆畫數為7畫。
《火正》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火災現象。火勢蓬勃發展,形容火焰熊熊燃燒。
《火正》的繁體字為「火正」。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但《火正》的古字形繁簡一緻,仍然寫作「火正」。
1. 夜晚的篝火騰起,火焰熊熊,照亮了整個營地。
2. 火勢旺盛,消防員們齊心協力撲滅了大火。
組詞:火焰、火勢、火災、熊熊、火騰。
近義詞:火爆、烈火、熊熊燃燒。
反義詞:熄滅、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