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乞漿得酒的意思、乞漿得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乞漿得酒的解釋

比喻所得超過所求。 唐 劉知幾 《史通·書志》:“太歲在酉,乞漿得酒;太歲在巳,販妻鬻子。” 宋 陸遊 《對食作》詩:“乞漿得酒豈嫌薄,賣馬僦船常覺寬。” 清 沉濤 《文翠軒筆記》卷一:“《廣平府志》言此山有 唐太宗 碑蹟,餘求之不可得,轉獲 石趙 時刻石。乞漿得酒,亦自快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乞漿得酒”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qǐ jiāng dé jiǔ,其核心含義是“讨水喝卻得到了酒”,比喻實際所得超過所求,常用來形容意外收獲或超出預期的結果。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該成語:


一、釋義與用法


二、典故與出處

該成語最早見于唐代劉知幾的《史通·書志》,原文為:“太歲在酉,乞漿得酒;太歲在巳,販妻鬻子。”。其中“太歲在酉”指特定年份的吉兆,古人認為此時連微小的請求也會得到豐厚的回報,後逐漸演變為固定成語。


三、例句與延伸

  1. 古文用例
    宋代陸遊《對食作》詩:“乞漿得酒豈嫌薄,賣馬僦船常覺寬。”,表達滿足于意外所得的心态。
  2. 現代例句
    “他申請助學金,竟獲得全額獎學金,可謂乞漿得酒。”。

四、近義與反義

類别 成語 釋義
近義詞 求漿得酒 與“乞漿得酒”同義
反義詞 求益反損 所求未得,反受損失

五、文化内涵

該成語反映了古人對生活際遇的觀察:在特定條件下(如“太歲在酉”),微小願望可能引發超額回報。這種觀念既包含對運氣的诠釋,也暗含“知足常樂”的處世哲學。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史通·書志》或宋代《續博物志》中的相關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乞漿得酒》

《乞漿得酒》是一個成語,意為乞求米湯卻得到美酒。

拆分部首和筆畫:

《乞漿得酒》的拆分為:“乛”(乙)在左手邊,“田”在右手邊,“水”在上部,“氵”(三點水)在下部,均為左右結構。它的筆畫由一畫(乛/乙)和二畫(田)組成。

來源:

《乞漿得酒》最早出現在《韓非子》這部戰國時期的兵法著作中。成語中的“漿”原指米湯,後來引申為酒,表示本意之外的意外收獲。依靠乞求米湯的讨要或讨酒行為,卻以美酒為所得。

繁體:

《乞漿得酒》的繁體為「乞漿得酒」。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乞漿得酒可能使用以下形式書寫:
1. 古篆字形:㞗醬得酒
2. 簡練字形:乞浾得酒
3. 正書體:乞漿得酒
4. 行書體:乞簍得酒。

例句:

他向鄰居借錢買菜,卻乞漿得酒般得到了一桶美酒。

組詞:

乞求、借款、乞讨、得到、美酒

近義詞:

出人意料、意外之喜、意外收獲

反義詞:

得不償失、失望、無所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