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沉痾 ”。亦作“沉痾”。重病;久治不愈的病。 南朝 宋 鮑照 《自砺山東望震澤》詩:“以此藉沉痾,栖迹别人羣。” 唐 權德輿 《卧病喜惠上人李煉師茅處士見訪以贈》詩:“沉疴結繁慮,卧見書窗曙。” 明 歸有光 《與吳三泉書》之八:“彌年沉痾,無一日強健。” 清 龔玉晨 《紫姬小傳》:“矧餘沉疴委頓十餘年,需人娛侍,得此賢孝之媛,而復失之。” 廬隱 《海濱故人·或人的悲哀》:“我的姑媽在 杭州 住,我打算到她家去,或者能借天然的美景,療治我的沉疴。”
“沈疴”是一個漢語成語,發音為“shěn kē”,其核心含義是形容病情嚴重且難以治愈。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疴”字的字形演變或五行屬性,可參考漢字研究類資料。
《沈疴》(shěn kē)是一個中文詞彙,形容人體或精神受到重病的折磨,疾病嚴重到極點的狀态。
《沈疴》的拆分部首是水(氵)和病(疒),部首水(氵)表明與水相關,病(疒)表示與疾病有關。根據筆畫組成,水包含三筆,病包含五筆。
《沈疴》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小說《喻世明言》中。該小說描寫了一個身體極度虛弱的病人,形容他的病情十分嚴重,從而衍生出了“沈疴”這個詞。
《沈疴》的繁體字為「沈痾」。
在古時候,「沈疴」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沈」可以寫作「沉」,「疴」可能會寫作「恝」。不過,現代通用的寫法是「沈疴」。
1. 他一直忍受着沈疴的痛苦,卻從未失去希望。
2. 這種疾病已經進入了沈疴的階段,需要及時治療。
1. 沉沈(形容堆積、沉重)
2. 病疴(形容嚴重的疾病)
3. 沈痛(形容疼痛)
1. 重病臨身
2. 極度虛弱
3. 嚴重疾病
健康、康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