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掌火之官。《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火正曰祝融。”《汉书·五行志上》:“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
(2).指仲夏。古以五行配四时,火旺于夏,故称。 南朝 梁 庾肩吾 《团扇铭》:“炎隆火正,石鑠沙煎。” 清 徐昂发 《夏寒》诗:“奈何厥罚寒,凭陵当火正。”
(3).指 汉 朝。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系 列山 之洪绪,承火正之明光。”按, 南朝 宋武帝 刘裕 为 汉高祖 弟 刘交 之后。参见“ 火刘 ”。
“火正”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具体解释如下:
指古代掌管火事的官职,负责祭祀火星、管理火政等事务。例如:
古人以五行配四时,火对应夏季,因此“火正”代指仲夏。例如:
因汉朝在五行中属火德,部分文献以“火正”代指汉朝。如南朝宋谢灵运《撰征赋》中“承火正之明光”即暗喻汉室传承。
部分词典提到其作为形容词性成语,形容火势猛烈或事物发展迅猛,如“大火正在向周围的森林蔓延”。但此用法多见于现代造句,古籍中较少见。
提示:以上内容综合了古籍释义与文学用例,若需查看完整来源,可参考《左传》《汉书》及南朝相关诗文。
《火正》是一个成语,意为火焰熊熊、火势旺盛。
《火正》的部首为火字旁,它的笔画数为7画。
《火正》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火灾现象。火势蓬勃发展,形容火焰熊熊燃烧。
《火正》的繁体字为「火正」。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但《火正》的古字形繁简一致,仍然写作「火正」。
1. 夜晚的篝火腾起,火焰熊熊,照亮了整个营地。
2. 火势旺盛,消防员们齐心协力扑灭了大火。
组词:火焰、火势、火灾、熊熊、火腾。
近义词:火爆、烈火、熊熊燃烧。
反义词:熄灭、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