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書·官氏志》:“以伺察者為候官,謂之白鷺,取其延頸遠望。”後因以“鷺堠”指做伺察工作的人。 清 王鵬運 《蓦山溪·午發桃源明日抵清河矣》詞:“鷺堠懶於人,定憐客往還何驟。”
“鹭堠”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彙,其含義與偵察、監視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源與本義
該詞出自《魏書·官氏志》,原文記載:“以伺察者為候官,謂之白鹭,取其延頸遠望。” 古人将負責偵察的“候官”比喻為白鹭,因其伸長脖子遠望的動作與偵察者的警覺姿态相似,故稱“鹭堠”。
引申義
後以“鹭堠”代指從事偵察或監視工作的人員,帶有形象化的文學色彩。例如清代王鵬運在詞中寫道:“鹭堠懶於人,定憐客往還何驟”,此處借“鹭堠”暗指驿站的觀察者或官吏。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見,主要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屬于生僻詞彙。
《鹭堠》是一個漢字詞組,由“鹭”和“堠”兩個字組成。
“鹭”字的部首是“鳥”,它有11個筆畫;“堠”字的部首是“土”,它有12個筆畫。
“鹭堠”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具體的出處我無法提供。
《鹭堠》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我無法提供《鹭堠》這個詞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
1. 在湖邊的鹭堠上,停滿了盛開的荷花。
2. 這座古老的城市有着很多古老的建築,其中就包括一座古鹭堠。
在《鹭堠》這個詞中,沒有與之組成詞組或詞語。
鹭岸、鹭鸶、鹭潭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