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ing-in-itself]∶事物的本身
八音有本体,五音有自然——阮籍《乐论》
(2) [noumenon]∶哲学名词。形成现象的根本实体(常与“现象”相对)
(1).事物的原样或自身。《后汉书·应劭传》:“又集驳议三十篇,以类相从,凡八十二事。其见《汉书》二十五,《汉记》四,皆删叙润色,以全本体。”《北史·魏彭城王勰传》:“帝曰:‘虽琱琢一字,犹是玉之本体。’” 邹鲁 《中国同盟会》:“军事用票发行之后,流通世面,与实银同一使用。然其本体无真价,不过代表实银。”
(2).原来的体制、格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余按 周处 此志……更为失誌记之本体,差实録之常经矣。”
(3).主体。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然繁辞虽积,而本体易总,述道言治,枝条《五经》。”
(4).引申为根本的。 李广田 《论怎样打开一条生路》:“这段话真是简单扼要,说出了今天的文学的本体问题。”
(5).佛教称诸法的根本自体或与应身相对的法身。《大日经》卷七:“一身与二身,乃至无量身,同入本体。”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惟二公暂入轮迴,旋归本体,无故现此泡影,则不可以理推。”
本体的汉语词典释义
"本体"作为汉语复合词,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多重含义:
哲学概念
指事物固有的本质或独立存在的实体。传统哲学中,"本体"与"现象"相对,强调超越表象的根本属性,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其为"存在的本质或终极实在"。
语言学范畴
在词汇学中,表示词语的核心部分或原始形式。例如,"书本"一词中"书"为本体,"本"为后缀,体现构词法的核心要素(《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宗教与文化的根本存在
佛教典籍中,"本体"可指佛性、真如,如《大乘起信论》所述"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名为真如本体";道教则关联"道"的永恒性(《辞海》第6版宗教分册)。
现代学科延伸义
计算机科学中,"本体(Ontology)"指用于描述领域知识的概念体系,这一用法源于哲学概念的学术迁移(《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第三版)。
参考资料
“本体”是一个多领域交叉的概念,其含义根据学科背景有所不同。以下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本质与实在
本体指事物最根本的属性和存在依据,与表象或现象相对。例如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本体,如“美本身”是所有具体美的事物的根源。康德哲学中,本体指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本体与现象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实体与主体
在《后汉书》等古籍中,本体也指事物的主体或核心部分,强调其独立存在性。
知识表示模型
本体是一种形式化的抽象模型,用于描述特定领域内的概念、属性及关系。例如,在知识图谱中,本体可定义“动物”与“植物”的共有特征及分类规则。
应用场景
用于智能搜索、数据集成和自动推理,例如通过本体模型实现跨数据库的语义一致性查询。
语言的核心结构
本体指语言系统的本质要素,如语音、词汇和语法。例如,语音系统包含音素、音节等基础单位,是语言存在的基石。
工程学中的本体
指机器或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如“飞机的本体结构”。
文学修辞中的本体
在比喻句中,本体指被比喻的对象。例如“月亮像玉盘”中,“月亮”是本体,“玉盘”是喻体。
“本体”的核心意义可归纳为:事物本质、抽象模型、主体结构。不同领域的解释侧重不同,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探讨某领域,可参考相关学术文献或权威词典。
嗳气败材伤锦变警变子秉事采僚陈欠鉏头村隖担误倒毙东山法门耳卜防磁蕃娈冯隆风靡云涌風檐敢布腹心闺荜寒山寒膺豪人荒诞不经化生金盆忽的诲责奬助绢子控守扣留叩丧魁壮老悴脸红耳热烈野柳黛路单麻搽煤烟鸣金收军磨形炼性排风披堆起原全活人众上书沙色勝氣是味儿顺济王赎钱斯琅琅榻位筒车通候万事威折纤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