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ing-in-itself]∶事物的本身
八音有本体,五音有自然——阮籍《乐论》
(2) [noumenon]∶哲学名词。形成现象的根本实体(常与“现象”相对)
(1).事物的原样或自身。《后汉书·应劭传》:“又集驳议三十篇,以类相从,凡八十二事。其见《汉书》二十五,《汉记》四,皆删叙润色,以全本体。”《北史·魏彭城王勰传》:“帝曰:‘虽琱琢一字,犹是玉之本体。’” 邹鲁 《中国同盟会》:“军事用票发行之后,流通世面,与实银同一使用。然其本体无真价,不过代表实银。”
(2).原来的体制、格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余按 周处 此志……更为失誌记之本体,差实録之常经矣。”
(3).主体。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然繁辞虽积,而本体易总,述道言治,枝条《五经》。”
(4).引申为根本的。 李广田 《论怎样打开一条生路》:“这段话真是简单扼要,说出了今天的文学的本体问题。”
(5).佛教称诸法的根本自体或与应身相对的法身。《大日经》卷七:“一身与二身,乃至无量身,同入本体。”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惟二公暂入轮迴,旋归本体,无故现此泡影,则不可以理推。”
“本体”是一个多领域交叉的概念,其含义根据学科背景有所不同。以下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本质与实在
本体指事物最根本的属性和存在依据,与表象或现象相对。例如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本体,如“美本身”是所有具体美的事物的根源。康德哲学中,本体指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本体与现象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实体与主体
在《后汉书》等古籍中,本体也指事物的主体或核心部分,强调其独立存在性。
知识表示模型
本体是一种形式化的抽象模型,用于描述特定领域内的概念、属性及关系。例如,在知识图谱中,本体可定义“动物”与“植物”的共有特征及分类规则。
应用场景
用于智能搜索、数据集成和自动推理,例如通过本体模型实现跨数据库的语义一致性查询。
语言的核心结构
本体指语言系统的本质要素,如语音、词汇和语法。例如,语音系统包含音素、音节等基础单位,是语言存在的基石。
工程学中的本体
指机器或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如“飞机的本体结构”。
文学修辞中的本体
在比喻句中,本体指被比喻的对象。例如“月亮像玉盘”中,“月亮”是本体,“玉盘”是喻体。
“本体”的核心意义可归纳为:事物本质、抽象模型、主体结构。不同领域的解释侧重不同,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探讨某领域,可参考相关学术文献或权威词典。
本体(běn tǐ),是一个由“本”和“体”两个字组成的词语。该词语具有多个含义,如下所述。
“本体”的第一个字“本”是由木字旁、本字头和本字躯组成。它的部首是木,总共有5个笔画。
“本体”的第二个字“体”是由亻字旁、身字旁和提字底组成。它的部首是亻,总共有7个笔画。
“本体”一词起源于汉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略有不同。但是,“本体”这个词的含义和现代相同,只是书写形式有所区别。
以下是使用“本体”的两个例句:
1. 他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的本体。
2. 艺术家追求探索事物的本体。
组词:本质、本源、体系、实体等。
近义词:本质、实质、属性等。
反义词:表面、外观、现象等。
阿狗阿猫边夏宾礼罢士不丹惨重长年累月长雄迟豫撺嗾等高种植地芝动笔斗鷄戏多管恶许風條父亲节隔别雊雉升鼎规迹过败禾坪宏休笏带交欢加油站结和晋祠井眉进退消长旧恶举用扣天狂墨苦楝劳师动众蜡丸绢书连二灶缭纠駡倨梅花婢媚子蘼芜目意批擣评模聘求妾妇之道奇赡软剂商汤省印沈默默世数薮中荆曲帷幔文林香閤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