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乏。《呂氏春秋·知分》:“天固有衰嗛廢伏,有盛盈蚠息;人亦有困窮屈匱,有充實達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
“屈匮”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ū kuì,其基本含義是缺乏,主要用于描述資源、能力或條件不足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文獻來源
該詞最早見于《呂氏春秋·知分》:“天固有衰嗛廢伏,有盛盈蚠息;人亦有困窮屈匱,有充實達遂。” 此處“屈匮”與“充實達遂”形成對比,強調自然與人生的盈虧規律。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用于書面語或學術讨論,如描述經濟、物資短缺等問題。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呂氏春秋》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
《屈匮》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不甘心屈服、心有不甘”。表示不願意屈服、不滿足于現狀的意思。
《屈匮》由“屮”和“匚”兩個部首組成。屮部表示植物的象形,聯繫到“屈”字中的彎曲含義;匚部表示匣子,形聲兼任字義。共有10個筆畫。
《屈匮》最早見于《尚書·洪範》:“鹹飲玉匮”。匮是古代一種盛酒的器具,因此引申為尊貴、珍貴的物品。後來,《屈匮》的含義演變為不甘心、不屈服。
繁體字為「屈匱」。
在古時候,「屈匮」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屈”字采用了更加彎曲的形狀,而“匮”字的“人”部分被寫作了“匚”,整體呈現出古樸的風格。
1. 他雖然經曆了困難,但始終屈匮不休。
2.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勇敢面對困難,不要屈匮退縮。
屈服、******、屈從、匮乏、匮竭
不甘、不服、頑強、固執、倔強
屈從、順從、甘心、滿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