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走投無路或處境困窘。 南朝 宋 顔延之 《五君詠·阮步兵》:“物故不可論,途窮能無慟。” 唐 劉肅 《大唐新語·持法》:“此途窮者,不輯之,當為患。” 清 唐孫華 《文信國祠》詩:“戰苦身攢鏃,途窮血裹斑。”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七論“文人相輕”--兩傷》:“于是相輕的文人們的處境,就也更加艱難起來,連街頭也不再是擾攘的地方了,真是途窮道盡。”
“途窮”是漢語複合詞,由“途”(道路)和“窮”(盡頭)構成,本義指“行路至盡頭”,後引申為“處境困窘,無路可走”。該詞最早見于《晉書·阮籍傳》中“車迹所窮,辄恸哭而反”的典故,後凝練為成語“阮籍途窮”。
從語義演變看,“途窮”包含三層内涵: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曆史評述(如“變法派途窮而謀變”)或文學創作(如“途窮之際見真情”)。《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列為規範詞條,與“窮途末路”構成近義關系,但更強調客觀境況的不可逆轉性。
“途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比喻走投無路或處境困窘。以下是詳細解釋:
“途窮”不僅描述客觀的絕境,更帶有主觀情感色彩,常見于借古喻今的文學表達。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漢典或千篇國學等來源。
皚雪安地拔本塞原百辟白紗帽布覆財虜操舟酬賽當原打仗鬥攢二等艙發科風條耕桑宮蓮光價何限弘惝厚坤花名冊回光反照慧雅昏眊火珠見利忘義腳指基構徑寸珠久闊獧利客幫黎戶陋套輪翮賣癡呆貿易壁壘冕弁沒世無聞霓節盤飧傾陽榷率熱平衡睿覽生産能力拾集士家樹明私箧泰山吟湯主貪圖安逸龆歲通時合變頭寸僞娘文頌嬉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