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效法。 漢 蔡邕 《故太尉喬公廟碑》:“凡見公容貌,聞公聲音,莫不熙怡悅懌,思樂模則,來者忘歸,去者願還。”
(2).楷模,準則。《三國志·魏志·阮籍傳》:“ 瑀 子 籍 ,才藻豔逸,而倜儻放蕩,行己寡欲,以 莊周 為模則。”
“模則”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ó zé,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效法
指學習、模仿他人的行為或準則。例如《三國志·魏志·阮籍傳》中提到“以莊周為模則”,即效法莊周的處世态度()。
楷模、準則
作為行為規範或榜樣。漢蔡邕《故太尉喬公廟碑》中形容喬公的德行成為他人“思樂模則”的典範()。
古代文獻中的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籍,強調對典範的追隨或作為行為标準。例如宋代釋正覺的詩句“造萬像之模則”,喻指準則的普遍性()。
現代語境
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多用于學術或文學領域。如例句提到“成立專區後的産業規模則無法估計”,此處“模則”被誤用為“規模”,需注意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例,可參考《三國志》《漢碑》等文獻()。
《模則》是一個中文詞語,其意思是指行為規範或行事準則,也可以用來形容指導行為的标準或示範。
《模則》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木”字部首,右邊是“貝”字部首。
《模則》一共由10個筆畫構成,分别是:豎、橫、豎、橫折、捺、豎鈎、豎、豎鈎、橫、豎。
《模則》源自宋代文學家朱熹的作品《止學》:“道德之學,立是無窮之模則”。這裡的《模則》指的是道德行為的規範。
《模則》的繁體字為「模則」。
古時候,漢字《模則》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大體上仍然包含了木字部首和貝字部首,以及相應的筆畫。
1. 作為一名公務員,應該遵守職業道德的《模則》。
2. 這本書是一個優秀的行業指南,為讀者提供了一套明确的《模則》。
組詞:模仿、模型、規則、行規。
近義詞:準則、标準、規範。
反義詞:不規範、不守規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