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東丹的意思、東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東丹的解釋

(1).複姓。《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一》:“初, 阿保機 死,長子 東丹王 突欲 當立…… 突欲 不得立, 長興 元年,自 扶餘 泛海奔于 唐 。 明宗 因賜其姓為 東丹 ,而更其名曰 慕華 。”

(2). 遼 代屬國名。《遼史·太祖紀下》:“﹝ 天顯 元年﹞改 渤海國 為 東丹 , 忽汗城 為 天福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東丹是遼代初期由契丹族建立的地方政權名稱,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礎釋義

指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滅亡渤海國後,在其故地建立的附屬政權(公元926年設立)。"東"指渤海國位于契丹東方,"丹"取自契丹國號,合稱意為"東方的契丹政權" 。

二、曆史背景

渤海國(698-926年)是以靺鞨族為主體的東北地方政權,遼太祖天贊五年(926年)親征渤海,攻陷其都城忽汗城(今黑龍江甯安),改渤海為"東丹國",冊封皇太子耶律倍為"人皇王"治理其地 。

三、政權特征

  1. 特殊地位:名義上保留渤海舊制,實則作為遼朝附屬國存在,設中台省為最高行政機構,由契丹貴族與渤海舊臣共治。
  2. 地理範圍:轄境包括今中國東北東部、朝鮮半島北部及俄羅斯遠東部分區域,初都天福城(原渤海忽汗城),後遷至遼陽(今遼甯遼陽)。
  3. 文化融合:延續渤海國的農耕與手工業經濟,同時推行契丹制度,形成契丹-渤海文化交融現象 。

四、消亡過程

耶律倍因受遼太宗猜忌,于930年渡海投奔後唐,東丹國名存實亡。至遼世宗天祿元年(947年)正式廢除中台省,東丹國徹底納入遼朝直接管轄,存續僅21年 。


學術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東丹”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一、複姓

來源與背景:
東丹作為複姓,起源于遼代曆史事件。據《新五代史》記載,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長子耶律突欲(東丹王)因未能繼承皇位,後投奔後唐,被賜姓“東丹”,更名為慕華。這一姓氏具有鮮明的曆史印記,但後世傳承較少。


二、遼代屬國

曆史概況: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于926年滅亡渤海國後,在其故地設立屬國“東丹”,并将原渤海國都城忽汗城更名為“天福”。東丹國存在時間約為926年至982年,是遼朝管理渤海遺民的重要政治實體。


三、中藥别名(需謹慎參考)

醫學領域:
在傳統中醫藥中,“東丹”是鉛丹(四氧化三鉛)的别名,具有拔毒生肌等功效,但因含毒性需謹慎使用。此釋義多見于低權威性資料,建議結合專業醫學文獻進一步驗證。


總結與建議

别人正在浏覽...

闇穆般調保齡球運動背胸畢見比喻晨旦程糜傳搨打酒坐谛定荰蘅敦缛方枕返政肥硗風馳雲捲汾讴粉霞怪物畫幡黃中江界箭旗教名街道司金交椅近涖舊恨新愁克荷理官龍文劍門仞蛲蟲匹紙破落韓葡糖乾男青管夢青暝屈缭讓還仁鳥軟舁桑土之防篩子喂驢神版深瞑甚是水壺隋珠俗尚天閃彤镂捅樓子頭翁歪擺布武沖下情上達謑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