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火耕的意思、火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火耕的解释

一种原始的耕作方法。烧去草木,就地种植作物。 唐 杜甫 《戏作俳谐体遣闷》诗之二:“瓦卜传神语,畬田费火耕。” 仇兆鳌 注:“《货殖传》:‘ 楚 俗之地,地广人稀,或火耕而水耨。’ 楚 俗烧榛种田,谓之火耕。” 唐 畅当 《自平阳馆赴郡》诗:“寥落火耕俗,征途青冥里。”参见“ 火耕水耨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火耕(huǒ gēng)是中国古代一种原始的耕作方式,指通过焚烧田地里的草木作为肥料,再进行播种的农业生产方法。其核心特征在于利用火烧实现土地清理与土壤增肥,常见于早期农业或地广人稀的地区。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焚烧植被,以火肥田

指在耕种前放火焚烧地表杂草、灌木或林木,利用草木灰提供养分,并清除耕作障碍。这种方式省去人工除草翻地,但依赖自然肥力,需频繁更换耕地。《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一种原始的耕作方法。烧去草木,就灰肥田,然后播种。”

别称与关联概念

•刀耕火种:强调“伐木”与“焚烧”结合(《辞海》第七版);

•火耨(nòu):古语中“火耕”的同义表述,见于《史记·平准书》"江南火耕水耨";

•火田:焚烧野草林木的田地(《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


二、历史背景与操作方式

  1. 适用环境

    多用于山林、沼泽等未开发地带,或土壤贫瘠区域。如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火耕适应了多雨、植被茂盛的地理特点(《中国农业史》第八章)。

  2. 操作流程

    砍伐树木(刀耕)→ 晒干焚烧 → 播种于灰烬 → 浅耕或不耕(《农政全书》引古法)。因肥效短暂,通常种植1-3年后需抛荒轮歇。

  3. 作物类型

    以耐瘠作物为主,如粟、黍、旱稻等。南方亦用于水稻种植前期的土地清理(《南方民族原始耕作方式研究》)。


三、文化意义与演变

•文明阶段标志:火耕代表从采集狩猎向定居农业过渡的阶段,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生产力(《中国原始社会史》);

•生态影响:长期火耕易导致水土流失,推动后世向“休耕制”“牛耕”等技术演进(《中国环境史纲要》);

•文献记载:除《史记》外,《汉书·武帝纪》“火耕水耨”注疏详述其法,唐代诗人刘禹锡亦有“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火耕因烟烬,薪采久摧剥”的描述(《全唐诗》卷355)。


四、现代遗存与学术价值

部分少数民族(如西南山地的独龙族、怒族)直至20世纪仍保留“轮歇火耕”传统,成为研究农业起源的活态案例(《中国少数民族农耕志》)。当代农业考古中,火耕痕迹(如炭化种子、火烧土)是判定早期农耕遗址的关键证据之一。


火耕作为华夏先民适应自然的关键技术,兼具生产力革新与生态改造的双重属性。其定义不仅限于耕作手段,更承载了农耕文明起源的历史脉络,在汉语词汇中成为原始农业的典型指代。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李根蟠. 《中国农业史》. 文津出版社, 1997.
  3. 梁家勉.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 农业出版社, 1989.
  4. 尹绍亭. 《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0.

网络扩展解释

火耕是一种原始农业耕作方式,其核心是通过焚烧植被获取耕地,具体解释如下:

一、定义与原理 火耕指用火烧毁森林或草原植被,利用焚烧后的灰烬作为肥料,直接在空地上种植作物。这种耕作方式依赖自然肥力,属于典型的“刀耕火种”模式,常见于早期农业社会。

二、操作流程

  1. 砍伐植被:旱季用斧、镰等工具砍伐目标区域的植物(需约80小时/公顷);
  2. 焚烧处理:待植物干燥后点火焚烧,形成富含矿物质的草木灰;
  3. 播种作物:直接在灰烬中种植,利用短期肥力种植水稻、木薯等作物。

三、历史与地理分布 • 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中国楚越地区(今长江中下游)曾广泛使用,汉代文献《史记》记载“火耕水耨”; • 唐代杜甫诗句“畬田费火耕”印证其延续性; • 现代仅存于部分热带雨林地区,如亚马逊流域。

四、优缺点 优势:快速开垦、短期肥力高、工具需求简单; 弊端:破坏生态、导致水土流失、需频繁迁徙耕地(轮耕制)。

五、相关成语 “火耕水耨”“刀耕火种”等成语均源于此耕作方式,描述焚烧与灌溉结合的原始农法。

注:更多历史细节可参考《史记·货殖列传》及唐代农事诗作。

别人正在浏览...

巴且卑行搏动拨万轮千怅塞炒房秤盘子赤蜃仇匹穿孔箠打大哥呆气丹书铁契大顺调御厄里倪厄斯方骧风驰电逝凤凰窠凤足概擧乖误过早毫牦鸿羲辉赫火牛火油蛟色谨温疾首痛心咎魅谲诡坎廪连捷料儿零香履中懋易美物冥録密谈娘舅齧齿拍照琼林社屋四始同声共气投附投狭温带海洋性气候五代无所忌惮下风翔麟马瑕眚蟹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