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官名。主出納王命。《書·舜典》:“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 孔 傳:“納言,喉舌之官,聽下言納於上,受上言宣於下,必以信。”按, 秦 漢 不置, 王莽 依古制,改大司農為納言,有納言将軍 嚴尤 。 北周 初有禦伯中大夫,掌出入侍從。 保定 四年改禦伯為納言。 宣帝 末又置侍中。 隋 避 文帝 父 楊忠 诔,改侍中為納言, 炀帝 大業 十二年又改納言為侍内。 唐 初為納言, 唐 武德 四年改為侍中。參閱《通典·職官三》。
(2).尚書等近臣所用帻巾。《後漢書·輿服志下》:“尚書幘收,方三寸,名曰納言,示以忠正,顯近職也。”
納言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三個角度展開:
一、官職職能
作為古代官名,"納言"最早見于《尚書·舜典》,指舜帝設立的官職,負責傳達帝王诏命并反饋民情,相當于後世的尚書令。唐代改侍中為納言,成為門下省長官,主司審議诏令。
二、言語行為
從動詞性詞組分析,"納"意為接受、采納,"言"指言論建議,組合後表示接納他人谏言。《論語·裡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中的"讷"通"納",體現儒家對謹言慎行的推崇。
三、器物象征
周代禮制中,納言還指帝王冠冕兩側垂挂的玉飾,象征君王兼聽臣民之聲。此制載于《禮記·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龍卷以祭",鄭玄注稱垂旒寓納谏之意。
“納言”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結合曆史文獻和演變進行解釋:
起源與職責
該官職最早見于《尚書·舜典》,舜帝命龍擔任“納言”,負責傳達帝王命令、聽取民意并反饋,即“出納朕命”。其核心職能是溝通上下,類似“喉舌之官”(《書·舜典》孔傳)。
曆史演變
指漢代至唐宋時期尚書等近臣佩戴的帻巾(頭巾),其形制為“收方三寸”,象征忠正與職責顯要(《後漢書·輿服志》《宋史·輿服志》)。
以上内容綜合了多來源信息,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尚書》等古籍或制度史研究文獻。
葆和潮膩船子詞義毳幔存拯黕點單調函數單軍雕城丢脫饾湊敦率發酒瘋膚知高齒屐高顧關防盆兒鬼出神入故粟禾草嚾呼回腸百轉糊劑火正降節燋壤紀過刻苦蔻丹曆蓂離轍面友鳴環木局拍序片瓦無存錢引翹心怯頭怯腦懃懇球琲勸饬任其自流容系善撲營石工飾說四香閣泝回肅物太阿倒持套數桃竹田廬通判投文牌頽剝翫輕相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