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納言的意思、納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納言的解釋

(1).古官名。主出納王命。《書·舜典》:“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 孔 傳:“納言,喉舌之官,聽下言納於上,受上言宣於下,必以信。”按, 秦 漢 不置, 王莽 依古制,改大司農為納言,有納言将軍 嚴尤 。 北周 初有禦伯中大夫,掌出入侍從。 保定 四年改禦伯為納言。 宣帝 末又置侍中。 隋 避 文帝 父 楊忠 诔,改侍中為納言, 炀帝 大業 十二年又改納言為侍内。 唐 初為納言, 唐 武德 四年改為侍中。參閱《通典·職官三》。

(2).尚書等近臣所用帻巾。《後漢書·輿服志下》:“尚書幘收,方三寸,名曰納言,示以忠正,顯近職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納言”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結合曆史文獻和演變進行解釋:

一、官職含義

  1. 起源與職責
    該官職最早見于《尚書·舜典》,舜帝命龍擔任“納言”,負責傳達帝王命令、聽取民意并反饋,即“出納朕命”。其核心職能是溝通上下,類似“喉舌之官”(《書·舜典》孔傳)。

  2. 曆史演變

    • 秦漢至隋唐:秦漢未設此職,王莽改制時将大司農改為納言;北周稱“禦伯中大夫”,後改納言;隋代因避諱改侍中為納言,唐代複稱侍中。
    • 日本官職:在平安時代,納言作為天皇近臣,負責谏言與政策審議。

二、服飾含義

指漢代至唐宋時期尚書等近臣佩戴的帻巾(頭巾),其形制為“收方三寸”,象征忠正與職責顯要(《後漢書·輿服志》《宋史·輿服志》)。

其他補充


以上内容綜合了多來源信息,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尚書》等古籍或制度史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納言

納言是一個中文詞彙,有着多種不同的意思和用法。在不同的語境中,納言可以指代不同的概念。

拆分部首和筆畫

納言的拆分部首是糸和言,其中糸表示絲線,言表示語言。納言的筆畫數為11畫。

來源

納言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诂》中,意為“敬稱臣下。”在古時候,納言是贊美臣子或官員的一種尊稱,用于表示對其忠誠和敬意。

繁體

納言這個詞的繁體形式為「納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康熙字典》中記載納言的古字形為「納言」,整體形狀相當于現代字形的繁體形式。

例句

1. 他是朝廷的納言,忠心耿耿,能言善辯。
2. 納言之言,辭嚴義正,充滿智慧與洞見。

組詞

納言可以與其他詞彙組成新的詞語,如納言辭、納言詞等。這些詞語擴展了納言的含義,使其更具豐富性。

近義詞

與納言意思相近的詞彙有訓言、諄諄告誡、諄諄教誨等。

反義詞

納言的反義詞可以是忤言、違言、蔑言等,表示違背或不合規定的言辭。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