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差謬。《鹖冠子·天則》:“差繆之間,言不可合。”《資治通鑒·晉安帝義熙五年》:“﹝ 魏 主 珪 ﹞疑羣臣左右皆不可信,每百官奏事至前,追記其舊惡,輒殺之;其餘或顔色變動,或鼻息不調,或步趨失節,或言辭差繆,皆以為懷惡在心,發形於外,往往手擊殺之。”
“差缪”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à miù,其核心含義為“差謬”,即錯誤、差錯。以下是詳細解釋:
《鹖冠子·天則》:
“差缪之間,言不可合。”
解析:強調細微的差錯可能導緻整體不協調,體現古人對精準性的重視。
《資治通鑒·晉安帝義熙五年》:
描述北魏君主拓跋珪因多疑而濫殺臣子,甚至因臣子“言辭差缪”便認定其心懷不軌。
解析:此處“差缪”指言行上的微小失誤,反映古代權力對細節的嚴苛要求。
適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或分析錯誤,如學術讨論、曆史評述等。
例:“政策執行中的差缪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現代延伸:
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更多以“差謬”或“謬誤”替代,但在研究古籍時仍常見。
“差缪”是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詞彙,其核心指向“錯誤”,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鹖冠子》《資治通鑒》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