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of one mind] 心、德:都指思想認識。思想認識一緻、行動一緻
謂思想行動完全一緻。《書·泰誓中》:“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南朝 陳 徐陵 《為貞陽侯與太尉王僧辯書》:“非貔非虎之封、同心同德之勞;校彼功庸,曾何髣髴!”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八:“朕觀在昔,君臣惟同心同德,故知天下之務,享無疆之休。” 郭沫若 《歸國雜吟》之二:“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亦作“ 同德同心 ”。 太平天囯 劉盛培 《建天京于金陵論》:“同德同心,千百國歸真恐後。” 清 洪楝園 《警黃鐘》第十出:“普勸國人,勿分爾我,同德同心,自成團體。”
“同心同德”是一個漢語成語,核心含義為思想統一,信念一緻,形容衆人團結一心,共同為目标努力。以下是詳細解析:
“同心同德”不僅是一個成語,更是一種價值觀,強調團結協作對實現目标的關鍵作用。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背景或擴展詞彙,可參考《尚書》原文或權威詞典。
《同心同德》這個詞源自于中國古代,是一種成語,意思是衆人團結一心、志同道合,目标一緻、行動一緻。它體現了團結合作的精神,強調集體的力量和共同的信念。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口、心、目
拆分筆畫:17畫
來源:
《同心同德》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羔羊》一篇中,詩句為“自诒伊人,於臣無所享恩,大仲馴民,維予同心”,意為大仲馴德政的人民,我願與你們心心相印、同心協力。
繁體:
繁體字為「同心同德」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同心同德」的寫法與現代相似,依然是「同心同德」。
例句:
1. 在這次困難面前,我們必須同心同德,共同克服。
2. 她們追求同心同德的目标,不斷為實現夢想而努力。
組詞:
同心、齊心、團結、合作
近義詞:
志同道合、一起努力、團結一心
反義詞:
意見分歧、各行其是、不和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