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響搨的意思、響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響搨的解釋

亦作“ 響拓 ”。古代複制法書的方法。把紙、絹覆在墨迹上,向光照明,雙鈎填墨。傳世 晉 唐 法書多數是響拓本。《說郛》卷十二引 宋 趙希鹄 《洞天清祿集·古今石刻辨》:“以紙加碑上,貼于窗戶間,以遊絲筆就明處圈卻字畫,填以濃墨,謂之響搨。” 清 龔自珍 《重摹宋刻洛神賦九行跋尾》:“ 柳公權 實見十三行,響搨行世。” 王國維 《觀堂集林·<說文>所謂古文說》:“ 吳清卿 中丞則謂《説文》中古文皆不似今之古鐘鼎,亦不言某為某鐘、某為某鼎字,必響拓以前,石器無氈墨傳布, 許君 未能足徵。”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響搨”是我國古代書法複制的一種傳統技法,主要用于臨摹或保存珍貴書法作品。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原理
    響搨(又稱“響拓”)是通過将薄紙或絹覆蓋在原作上,利用透光法雙鈎輪廓,再填墨複制的工藝。操作時需在牆上鑿洞或借助窗戶透光,使字迹清晰可見。

  2. 核心步驟

    • 讀稿:觀察原作結構、筆法。
    • 勾線:用細筆沿透光顯現的字迹勾勒輪廓(即“雙鈎”)。
    • 填墨:在雙鈎線條内填充墨色,還原原作神韻。
      其中勾線和填墨是決定複制精度的關鍵環節。
  3. 曆史與應用
    該技法可追溯至晉唐時期,傳世的王羲之、歐陽詢等名家作品多為響拓本。宋代趙希鹄《洞天清祿集》記載了具體操作方法,印證其作為古代書畫保存的重要手段。

  4. 特點與價值
    響搨本不僅形似原作,更能體現筆墨動态,被稱為“下真迹一等”。現代仍用于文物修複和書法研究,是傳統技藝傳承的典型案例。

注意:關于“響屧”的内容與“響搨”無關,可能因字形相近導緻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二

響搨的意思

《響搨》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為“敲打有聲音的事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響搨》的部首是口,總共13畫。

來源

《響搨》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間活動。在古代,人們使用一種特制的木槌敲擊鑼、鼓等樂器,發出響亮的聲音,以引起他人的注意或者表示慶祝。後來,人們用“響搨”這個詞來形容這種敲打有聲音的事物。

繁體

《響搨》的繁體字形為「響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響搨》在古代的寫法為「響搨」。

例句

1. 他用木槌響搨着鑼,引來了一大群人。

2. 那個地方的居民喜歡用槌子響搨洗衣闆,洗衣服更幹淨。

組詞

響亮、搨動、響聲、搨擊

近義詞

敲打、擊打、敲擊、打擊

反義詞

輕拍、撫摸、柔擊、輕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