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供給行旅宴飲所需之物。 北魏 崔光 《谏靈太後幸嵩高表》:“供頓候迎,公私擾費。” 唐 元稹 《連昌宮詞》:“驅令供頓不敢藏,萬姓無聲淚潛堕。” 明 馮夢龍 《智囊補·上智·範槚》:“ 景 藩役興,王舟涉 淮 ,從 彭城 達於 寶應 ,供頓千裡。” 清 張杓 《上楊侯陳善後事宜書》:“客兵既苦於馳驅,地主亦勞於供頓。”
(2).設宴待客。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風操》:“江南風俗,兒生一朞……常有酒食之事耳。無教之徒,雖已孤露,其日皆為供頓。”
(3).指飲食。《舊唐書·王翃傳》:“ 翃 備供頓,肉敗糧臭,衆怒以叛。”
供頓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義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為特定對象提供飲食、住宿或物資補給的行為。該詞由“供”(供給)和“頓”(短暫停留)兩個語素構成,常見于古代文獻記載,主要包含三方面語義特征:
一、官方接待職能
在古代行政體系中特指官府為途經官員或使節籌備食宿,《北史·崔鑒傳》記載的“州境承調,供頓教習”即印證此用法,體現官方接待的制度化運作。這類行政接待往往涉及糧草、驿舍等資源的系統性調配。
二、軍事後勤保障
《舊唐書》中“诏所在供頓”的記載,反映該詞在軍事領域的應用,特指為行軍部隊提供臨時補給,包括糧秣儲備、營地設置等戰備工作,屬于古代軍事後勤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儀式性宴飨活動
《漢語大詞典》收錄其引申義項,指為重大典禮或祭祀活動準備宴席。這種用法可見于地方志文獻,如清代《福建通志》記載的祭孔大典“前期三日,供頓執事”,突顯其禮儀功能。
該詞的語義演變軌迹清晰呈現:早期側重物質供給(南北朝)→ 發展出軍事後勤義(隋唐)→ 衍生禮儀文化内涵(宋元明清)。現代漢語中雖已不作為常用詞,但在研究古代典章制度、軍事史等領域仍具學術價值。
“供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三種主要含義:
供給行旅宴飲所需之物
指為旅行者或宴會提供必要的物資。如北魏崔光《谏靈太後幸嵩高表》記載:“供頓候迎,公私擾費”,描述因接待耗費物資;唐元稹《連昌宮詞》也提到:“驅令供頓不敢藏”,反映官府強制征收物資的現象。
設宴待客
指舉辦宴會招待賓客。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記載江南風俗:“無教之徒,雖已孤露,其日皆為供頓”,批評鋪張宴客的行為。
指飲食本身
直接代指宴飲食物。如《舊唐書·王翃傳》批評其“肉敗糧臭”,說明宴席準備不周導緻兵變。
如需更多古籍用例,可查看、5中的具體引文。
百步燈倍程背角變徵之聲不吝賜教場籍陳留八俊擋拒倒失調柔帝籙芳桂繁枝細節肥腸滿腦脯羞剛強感逝告奉拲梏鈎索詭變合計和淑換變荒絶皇祚慧俊渾深講訓急不可待口子琅珰驿雷霆火炮勒竹冥報嬷嬷囊書獰呼凝乳麑衣盤歧蟠幽偏倍仆仆風塵峭诋棄末返本情賴人牙子容厝瑞芝山情生山審拟神虈霜缟撻擊坦蕩童阜枉物蝦兵蟹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