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不食五谷。道教的一種修煉術。辟谷時,仍食藥物,并須兼做導引等工夫。《史記·留侯世家》:“乃學辟穀,道引輕身。”《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 弘景 善辟穀導引之法,自隱處四十許年,年逾八十而有壯容。” 宋 陳鹄 《耆舊續聞》卷七:“偶遇真人,授丹砂,辟穀有年,身輕於羽。” 明 朱鼎 《玉鏡台記·燃犀》:“辟穀餐霞,生涯一鉢盂,羽化住 蓬壺 。” 清 納蘭性德 《拟古》詩之三四:“飲酒雖達生,辟穀乃長年。”
(2).泛指不吃飯。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穀二·粱》﹝集解﹞引 孟詵 曰:“青粱米可辟穀。以純苦酒浸三日,百蒸百曬,藏之。遠行,日一餐之,可度十日;若重餐之,四百九十日不饑也。” 郭沫若 《盲腸炎·不讀書好求甚解》:“然而他們之攻擊共6*産主義也,則多因某個共6*産6*黨人之不惬人意,因而遷怒及其主義,是猶因飯碗之不潔而生辟谷之想。”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辟谷漢語 快速查詢。
辟谷是一種源自中國古代的養生修行方式,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辟谷字面意為“避開五谷”,指通過階段性停止食用五谷雜糧和固體食物,以達到淨化身體或提升精神境界的目的。具體表現為:
起源于先秦時期,最早見于《莊子·逍遙遊》對“神人不食五谷”的描述,漢代起成為道家修煉成仙的重要方法。唐朝時期盛行,被記錄于《黃庭内景經》等典籍,認為五谷會在體内産生穢氣,阻礙修行。
既有養生群體将其作為排毒手段,也存在科學争議。部分研究認為短期斷食可能激活細胞修複機制,但長期全辟谷可能引發營養不良。網絡語境中常被調侃為“絕食”的代稱。
建議嘗試者需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并優先選擇半辟谷等溫和方式。更多曆史文獻可參考《道藏》相關典籍。
辟谷(bì gǔ)指的是禁食,即在一段時間内不攝取任何食物,以達到身心淨化、養生保健的目的。
辟: 部首為白,總筆畫為12筆。
谷: 部首為谷,總筆畫為7筆。
辟谷一詞最早出現于古代養生保健的文獻中,是中國古代智慧的結晶。辟谷的概念源于古代思想家對中醫理論以及修身養性的研究和認識。
辟谷的繁體字為闢穀。
古代漢字寫法中,辟谷的寫法為闢穀。
1. 累了一年的工作,我決定辟谷一周,好好休息調養一下身體。
2. 有些人選擇辟谷來實現心靈的淨化和身體的健康。
辟谷相關的組詞有:辟谷法、辟谷療法、辟谷舍、修行和辟谷。
禁食、禁食療法、斷食。
進食、攝食、正常飲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