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王死後,臣下褒揚其事迹并确定谥號,以其至尊,故稱天命以诔之,謂之“天誄”。語本《禮記·曾子問》:“唯天子稱天以誄之。” 宋 王禹偁 《慰上大行皇帝谥號廟號表》:“臣謹按《周禮》,太師帥瞽而廞,所以作匶謚;又安《禮記》,大臣素服而郊,所以明天誄。”
根據權威詞典解釋,“天诔”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帝王谥號确立
古代帝王去世後,臣子需根據“天命”撰寫诔文,褒揚其生平事迹并确定谥號。因天子身份尊貴,唯有其谥號可稱為“天诔”。
天降懲罰的象征
引申為上天對人間惡行的懲戒,如天災、禍患等。這一含義源于民間傳說,例如貪婪君主招緻幹旱災害,被視為“天诔”示警。
若需進一步考證文獻,可查閱《禮記》原文或漢代谥法制度研究。
天诔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上天降下的警示或詛咒。它常常用來形容一種來自神靈或天命的不幸或者災禍。
天诔由兩個部首組成:天(tiān)和讠(yán)。它共有11個筆畫。
《天诔》一詞最早見于《晉書·齊王孔伷傳》中,原文是:“至陽,天诔,懷憤不甚。”意為“齊王孔伷心懷憤恨,如同天降下的警示一般。”後來這個詞逐漸成為描述災難或不幸的一種說法。
天诔的繁體寫法為「天誥」。
古時候,天诔的寫法和現在稍有不同。可以使用「天訿」、「天譊」等形式,但意思都相同。
1. 他的家族接連發生了一系列的不幸事件,仿佛是天诔般的警示。
2. 這場大洪水被視為自然界對人類過度破壞的一種天诔。
組詞:天意(指天的旨意)、诔告(悲傷地宣告)。
近義詞:天罰、天禍。
反義詞:天賜、天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