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雜戲名。表演時,演員以手舉足加于頸上。 清 方以智 《通雅·戲具》:“《夢筆録》曰: 唐 有嗔面戲, 劉吃陁努 能不用手,而以足加頸曰跌打。”參閱《文獻通考·樂二十》。
“嗔面戲”是唐代的一種雜戲表演形式,其核心特征在于獨特的肢體動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嗔面戲(拼音:chēn miàn xì)為唐代雜戲名,表演時演員需以手舉足加于頸上,展現高難度的肢體技巧。據清代方以智《通雅·戲具》記載,唐代藝人劉吃陁努甚至能“不用手而以足加頸”,被稱為“跌打”,可見其技藝之高超。
曆史記載與文獻來源
該表演形式在《文獻通考·樂二十》和《夢筆録》中均有提及,說明其在唐代娛樂活動中的特殊性。此外,部分現代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将其列為古代戲曲術語,強調其曆史背景。
易混淆概念辨析
需注意,個别資料(如)将其解釋為“表面生氣、實則玩笑”的成語,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是現代誤讀。綜合唐代文獻與高權威性詞典分析,嗔面戲應以雜技表演定義為準。
文化意義
這一表演形式反映了唐代雜戲的多樣化發展,尤其注重身體柔韌性與技巧性,可能對後世雜技藝術産生了一定影響。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通雅·戲具》或《文獻通考》原文,獲取更詳盡的史料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