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等量齊觀 ”。《聊齋志異·王子安》 清 何守奇 評:“ 子安 弋獲心切,故狐戲之。然當其心滿意足時,何知為戲?齊量等觀,則詞林諸公,安非出於造物之戲也?世事種種色色,不必認真。”
“齊量等觀”是“等量齊觀”的另一種寫法,屬于漢語成語,含義和用法完全一緻。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成語指對不同的事物不加區别地同等看待,強調忽略事物間的差異而給予相同評價。出自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王子安》,後也被況周頤在《惠風詞話》中引用。
用法特點
近義詞與反義詞
例句與語境
如:“商場不應将名牌與普通産品齊量等觀”(),或朱自清在《經典常談》中提到小國君主與國王“等量齊觀”,均體現對差異事物的不當等同。
使用建議
該成語常用于批評主觀忽略客觀差異的情況,使用時需注意語境是否適合否定表達,避免在需肯定平等價值的場景誤用。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清代文學作品或現代權威詞典。
《齊量等觀》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平等地對待人或事物,不偏袒。它強調對待人與事應采取公平公正的态度。
《齊量等觀》的部首是齊(骨字旁),它表示與骨有關的字。而《齊量等觀》總共有14個筆畫。
《齊量等觀》本源于《孟子·公孫丑上》,原句為:“人皆可殺也,不可侮也;人皆可利也,不可亂也。” 後來,人們根據其中的“不可侮也”和“不可亂也”創造了成語《齊量等觀》。
成語《齊量等觀》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齊量等觀」。
在古時候,漢字《齊量等觀》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結構與現代寫法基本一緻。例如,使用「齊量等觀」或「齊量等觀」來表示。
他對待所有員工都是齊量等觀的,從不偏袒任何人。
參考字眼:齊心協力、量力而行、等觀自寬。
參考詞語:公平對待、平視若無。
參考詞語:偏袒、不公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