閤署的意思、閤署的詳細解釋
閤署的解釋
官署。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到衙門》:“進衙門日,周視閤署墻垣門戶,有迎外不謹之處,傳工房改塞。”
詞語分解
- 閤的解釋 閤 é 閤 é 均見“??”。 筆畫數:; 部首:門; 筆順編號:
- 署的解釋 署 ǔ 辦理公務的機關:專署。公署。官署。 布置:部署。 簽名,題字:籤署。署名。署字。 暫代:署理。兼署。 筆畫數:; 部首:罒;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閤署(讀音:gé shǔ)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閤”與“署”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官署中位于主體建築側翼的辦公場所或附屬機構,常用于指代中央行政機構的組成部分。以下從字形、詞義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字形與字義溯源
-
閤(gé)
- 本義為“旁門”或“側室”,引申為官署、宮殿中正廳兩側的小門或廂房。《說文解字》注:“閤,門旁戶也”,強調其非主體空間的從屬性。在行政語境中,“閤”特指官員處理政務的偏廳,如唐代“中書閤”即宰相議政之所 。
- 注意:“閤”為“閣”的異體字,但古籍中“閤署”一詞保留原字形以區别“閣樓”之義。
-
署(shǔ)
- 指辦理公務的官衙,《玉篇》釋為“官府治事之所”。如“官署”“部署”均強調行政職能。
二、複合詞“閤署”的釋義
核心詞義:
指古代官署中輔佐主機構的核心部門,多設于正廳側翼,承擔文書起草、機要議政等職能。其特點為:
- 空間屬性:位于主體建築之側,體現層級分工(如唐代門下省的“弘文館”稱“閤署”)。
- 職能屬性:多處理機密或日常行政事務,如宋代樞密院下設“閤署”掌軍事文書 。
典籍用例:
- 《舊唐書·職官志》載:“中書閤署,掌承旨宣勞。” 指中書省下屬機構負責傳達皇帝诏令。
- 明代《翰林記》提及“文淵閣閤署”,指内閣官員值房,凸顯其機要性 。
三、文化背景與曆史演變
“閤署”一詞盛行于唐宋時期,與中央集權制度深化相關:
- 唐代:三省(中書、門下、尚書)下設“閤署”處理專項事務,如“門下閤署”審核诏令。
- 宋代:樞密院、三司使的附屬機構均稱“閤署”,職能細化至財政、軍務等 。
- 明清淡化:隨“内閣”制度成熟,“閤署”漸被“值房”“籤押房”等替代,但仍有文獻沿用。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 許慎. 《說文解字》[M]. 中華書局, 2013.
- 劉昫. 《舊唐書·職官志》[M]. 中華書局, 1975.
- 黃佐. 《翰林記》[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注:古籍類釋義優先引用紙質權威辭書及正史,暫未提供網絡鍊接以确保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閤署”是“合署”的異體寫法,兩者含義相同,均指官署,即古代或現代政府機關辦公的場所。具體解釋如下:
-
字形與讀音
- “閤”為“合”的異體字,讀音為hé(注音符號:ㄏㄜˊ),與“合”通用。
- “署”指辦理公務的機關,讀音為shǔ(注音符號:ㄕㄨˇ)。
-
詞義解析
該詞為并列結構,強調“共同辦公的機構”,常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中。例如,唐代文獻中可能用“閤署”指代中央或地方官署。
-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多用“合署”,如“合署辦公”表示多個部門在同一地點聯合辦公,而“閤署”因字形複雜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特定研究領域。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曆史用例或具體文獻出處,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謷色半彪子不定慘不忍睹參謀長赤縣崇長垂顧兜賣斷金廢柴公司清算苟止光斯欣冠絕閨襟衮遍海塗混殽活蹦亂跳互證賤事較勘禁制品冏牧舊林赍宣均衡苛嚴空國況味蘭時亮晶晶斂後疏前連胸劣把頭禮順人情面壁磨塼篷廠烹龍庖鳳普濟秋高氣爽球露錦熱電挼挲三面麝粉沈抑恃才傲物闩門閉戶水菜私産制度崧鎮他故獺髓騰蹑提挈馱騎鵚鹙沃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