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堅守志操,不同流俗。《世說新語·方正》“ 南陽 宗世林 ” 劉孝标 注引 晉 張方 《楚國先賢傳》:“ 宗承 字 世林 , 南陽 安衆 人……少而脩德雅正,确然不羣。”
“确然不群”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拼音為què rán bù qún,意為“堅守志操,不同流俗”,形容人或事物獨特出衆、不隨波逐流。其中“确然”表示确實無疑,“不群”強調與衆不同。
源自晉代張方的《楚國先賢傳》:“少而修德雅正,确然不群。” 描述的是人物宗承(字世林)年少時修養德行、品行端正,堅守原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可用于描述堅持原則的人,例如:
“他為人确然不群,即便面對誘惑也始終堅守本心。”
常見于文學或正式語境中,強調獨立品格。
近義詞包括“卓爾不群”“特立獨行”,反義詞如“隨波逐流”。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原文,可參考《楚國先賢傳》或權威詞典。
确然不群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非常穩定或堅定,與其他人或事物不同或不相似。
确然不群的拆分部首是石(矢)+免(開)+羊(⺶),共有8個筆畫。
确然不群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十年》這篇古代文獻中。在文中描述了一位叫做慎到的人,他對待權力非常謹慎,絲毫不與權貴們相親近。别人對他的評價就是“确然不群”,形容他與衆不同。
确然不群的繁體字是確然不群。
确然不群在古代寫法中會把“确”寫為“確”,“不”寫為“不”,“群”寫為“羣”。
他的行為穩定而堅定,确然不群。
确然、群衆、不同、穩定
獨一無二、特立獨行、與衆不同、出類拔萃
隨波逐流、跟風、從衆、平庸無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