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無甔石。 宋 蘇轍 《送李鈞郎中》詩:“東南乞麾尚可得,白首誰念家無甔。”
“無甔”為漢語生僻詞,其核心語義可從字形及古文獻用例分析。“甔”讀作dān,《漢語大詞典》釋其本義為“小口大腹的陶制容器”,容量約為十鬥,後引申為儲糧器具的代稱。在古漢語中,“無甔”作為動賓結構短語使用,字面指“沒有儲糧的陶器”,實際多用于形容生活困窘的狀态。如明代《湧幢小品》載“家無甔石之儲”,即通過否定儲糧器具的存在,暗喻物質極度匮乏。
該詞屬于古代經濟生活類詞彙,常見于描述清貧境遇的文獻語境。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強調“甔”作為量器的計量功能,側面印證“無甔”暗含家庭經濟計量單位的缺失。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鮮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社會經濟文獻時仍具考據價值。
“無甔”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無甔”指沒有儲糧的容器,常引申為極度貧窮、家無餘糧的狀态。其中“甔”字原指古代一種陶制容器(如甕、罐),用于儲存糧食,因此“無甔”字面即表示缺乏儲存糧食的器具。
文學引用
該詞多見于古典詩文。例如宋代蘇轍《送李鈞郎中》中寫道:“白首誰念家無甔”,以“無甔”形容家中貧寒、無糧可存的困境。另一句“儲無甔石是英雄”則通過反諷手法,表達安貧樂道的精神。
近義關聯
“無甔”與“無甔石”同義,均表示貧窮匮乏。古代常用“甔石”作為計量單位(如十鬥為一石,二石為一甔),因此“無甔石”更強調儲糧的極度短缺。
使用注意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屬于文言詞彙,常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學創作中。如需深入理解,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并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有限,以上解釋綜合了的詩詞例證及詞義關聯,若需嚴謹考證,可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疏。
幫兇暴鼓薄松松變位泊如布颿無恙塵累攡竹沖激初世大器晚成點茆貳職房賃帆腳翻秧子幹色感生帝梏掠花面慧鑒火彈僵冷交瘁絞刑架集藏錦還凱複魁衡昆蹏勞動紀律兩豆塞耳料應流丐樓林綠林大盜密奏墨試女堞袍褂烹燔貧僧人造地球衛星三尊上牢慎法聖女室妹十齋守吏書幌水口蒐羅談吐生風桃花薄命威攘踒跌銜憤纖芥獻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