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毛發與骨骼。 唐 劉禹錫 《桃源行》:“俗人毛骨驚仙子,争來緻詞何至此?” 宋 蘇舜欽 《演化琴德素高因為作歌以寫其意雲》:“風吹仙籟下虛空,滿坐沉沉竦毛骨。” 宋 陸遊 《夜汲井水煮茶》詩:“肺腑凜清寒,毛骨亦蘇省。”
(2).謂人的骨相容貌。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下》:“ 祖士少 風領毛骨,恐沒世不復見如此人。”《晉書·元帝紀》:“ 琅邪王 毛骨非常,殆非人臣之相也。” 前蜀 韋莊 《寄薛先輩》:“不説文章與門第,自然毛骨是公卿。”
“毛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綜合多個來源的信息:
字面含義
指毛發與骨骼,屬于生理層面的具體描述。例如唐代劉禹錫《桃源行》中的“俗人毛骨驚仙子”,宋陸遊《夜汲井水煮茶》的“毛骨亦蘇省”等詩句均用此義。
引申含義
形容人的骨相容貌,多用于古代相術或文學中,強調外貌特征與氣質的關聯。如《世說新語·賞譽下》提到“祖士少風領毛骨”,《晉書·元帝紀》稱“琅邪王毛骨非常”。
“毛骨”一詞兼具具象與抽象含義,既可指生理結構,也可通過骨相容貌引申到對人的氣質或能力的評價。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世說新語》等古籍以獲取更詳盡的古典用例。
《毛骨》是一個表示驚悚、恐怖的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人們感到恐怖、驚恐或不安的時刻。
《毛骨》這個詞分解為兩個部首,左邊是“毛”部首,右邊是“骨”部首。它們分别歸屬于“毛”和“骨”這兩個部首。
根據《康熙字典》,“毛”部首的筆畫數為4,而“骨”部首的筆畫數為6。
《毛骨》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魏風·碩鼠》一詩中,“毛骨悚然。思皇矣。”引用了恐懼之情。
《毛骨》的繁體字為「毛骨悚然」。
在古時候,漢字“毛”通常寫作“毛戈”,而“骨”寫作“骨骨”。所以,“毛骨”也可以寫作“毛戈骨骨”。
1. 據說那座廢棄的房子裡有很多靈異事件發生,每次想起來就讓人毛骨悚然。
2. 在漆黑的墓地裡,她感到了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懼。
1. 毛骨悚然
2. 毛骨聳然
3. 毛骨楞然
4. 毛骨竦然
1. 恐怖
2. 可怕
3. 驚悚
4. 驚恐
1. 安詳
2. 安逸
3. 安心
4. 平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