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六個等級。(1)謂爵位有六級。《孟子·萬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2)謂國君任用官吏分六等級。 漢 賈誼 《新書·官人》:“王者官人有六等:一曰師,二曰友,三曰大臣,四曰左右,五曰侍禦,六曰廝役。”(3)謂人之品行有善、信、美、大、聖、神六等。《孟子·盡心下》“ 樂正子 二之中四之下也” 漢 趙岐 注:“人有是六等, 樂正子 能善能信,在二者之中、四者之下也。”
(2).指圭上所畫的色彩為六行。《禮記·雜記下》:“《贊大行》曰:圭,公九寸,侯、伯七寸,子、男五寸。博三寸,厚半寸,剡上左右各寸半,玉也,藻三采六等。” 孔穎達 疏:“三采,朱、白、蒼也。六等,六行也。謂畫上三色,每色為二行,是三采六等。”
“六等”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爵位等級制度
根據《孟子·萬章下》,周代爵位分為六個等級:君、卿、大夫、上士、中士、下士,用于區分貴族階層的地位與權力。
官吏任用分類
漢代賈誼在《新書·官人》中提出,國君任用官吏分為六類:師(顧問)、友(謀士)、大臣(高級官員)、左右(近臣)、侍禦(侍從)、厮役(雜役),體現了官職職能的層級劃分。
品行道德劃分
漢代趙岐在注解《孟子》時,将人的品行分為善、信、美、大、聖、神六等,用以評價道德水平的高低。
禮器規制
《禮記·雜記》提到,圭(玉制禮器)的色彩分為六行,以三色(朱、白、蒼)各繪兩行,稱為“三采六等”,用于區分公、侯、伯等不同爵位的禮儀規格。
在現代漢語中,“六等”作為成語,引申為“等級低下”或“地位較低”,形容人或事物在社會、職業中的弱勢狀态。
“六等”在古代多用于制度與道德分類,涵蓋爵位、官職、品行、禮器等層面;現代則偏向抽象化的地位評價。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孟子》《新書》等文獻來源。
六等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某些事物或人的地位、等級或質量較低。該詞源于《紅樓夢》,曾被形容紅樓夢中的一些低級仆役。
六等的拆分部首是八(八又稱為“兒部”),它由七個筆畫組成。
六等一詞最早見于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紅樓夢》,用來描繪紅樓夢中仆役的低賤地位。之後,這個詞逐漸被擴展應用到其他領域。
在繁體字中,六等的寫法為「六等」。
古時候,六等的漢字寫法與現在大緻相同。
1. 他的地位在公司裡是六等的,幾乎沒有發言權。
2. 這種産品的質量實在太差了,可以說是六等貨。
六等級、六等獎、六等份
底層、賤民、低等、下等
上等、一等、高級、優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