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火不思的意思、火不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火不思的解釋

突厥語qobuz的音譯。一種弦樂器。約 宋 元 時傳入内地。形似琵琶,但頸細,槽有棱角,與琵琶又有不同。《元史·禮樂志五》:“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頸,無品,有小槽,圓腹如半瓶榼,以皮為面,四絃皮絣,同一孤柱。”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火不思》:“琵琶直頸者, 宋 以來謂之‘火不思’。 俞玉吾 《席上腐談》雲:‘渾撥四’形較琵琶小,胡人改造琵琶, 昭君 笑曰:‘渾不似也。’後譌為‘渾撥四’。案‘火不思’、‘渾撥四’皆單字還音,非有改造不似義。《長安客話》謂之‘胡撥思’…… 唐 人猶有直頸琵琶、曲頸琵琶之名, 宋 元 始以直頸者名‘火不思’。”參閱 林謙三 《東亞樂器考·關于火不思(渾不似)》。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火不思,漢語詞典中的規範釋義為:

火不思

讀音:huǒ bù sī

詞性:名詞

釋義:

中國古代彈撥弦鳴樂器,屬琵琶類。形制為長頸、四弦、無品,音箱呈半梨形,背部隆起。其名源于突厥語“qobuz”(意為“琴”)的音譯,元代傳入中原,後成為蒙古族傳統樂器,亦稱“胡撥思”“渾不似”等。演奏時以撥子彈奏,音色渾厚低沉,多用于宮廷宴樂及民間歌舞伴奏。


詞源與曆史演變

  1. 語源考據:

    源自突厥語“qobuz”,後經波斯、蒙古傳入中原。宋代《樂書》稱“火不思”,《元史·禮樂志》記作“胡撥四”,清代文獻多寫作“渾不似”。

  2. 形制特征:

    琴頸細長,設四弦,無品柱;音箱以木質蒙皮,背呈駝峰狀,與西域琵琶形制相似,區别于中原曲項琵琶。


文化地位與傳承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9卷第128頁。
  2. 《中國音樂詞典》,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火不思”詞條。
  3. 《元史·禮樂志》,中華書局點校本,1976年。
  4. 《蒙古族傳統樂器圖鑒》,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年。

(注:因未檢索到可驗證的線上權威鍊接,僅标注文獻來源,建議查閱實體工具書或學術數據庫獲取完整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火不思”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一、樂器名稱(主要含義)

  1. 來源與曆史
    火不思是蒙古族傳統彈撥樂器,突厥語“qobuz”的音譯。約唐代從中亞傳入中國,元代盛行,明代被列入國樂,清代失傳,建國後重新複原。

  2. 形制特征
    形似琵琶但頸部細長,音箱呈梨形,有四弦且無品,以皮革蒙面,直頸帶棱角。明代文獻記載其“圓腹如半瓶榼,四弦皮絣,同一孤柱”。

  3. 流傳範圍
    主要流行于内蒙古、新疆、甘肅北部及雲南麗江納西族地區。

二、成語含義(較少見,需謹慎使用)

部分詞典提及“火不思”可形容人缺乏熱情或進取心(“火”指熱情,“不思”指不思考),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曆史文獻或主流語境。建議優先參考樂器釋義。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樂器形制或曆史細節,可參考《元史·禮樂志》及蒙古族音樂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拜至贲墉臂鞴賓館長短術長恨吃光傳庚大車以載大姑德薄能鮮點發短陋頓瘵二次曲線遏訟風馭奮節撫案改調詭秀鼓龍胡後交黃封酒浣染瘠墨卷席而居科鬥文可異快報賴是菱絲賣鏡重圓諾諾批子淺見薄識佥邪騎羊子麴生善類煞有介事神領意得侍講學士時來運轉詩藻順勁説得過去太平盛世逃災避難題扇通趣恸咷枉誣鰕醬相闆鮮肴小過門校閲小酌新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