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厥語qobuz的音譯。一種弦樂器。約 宋 元 時傳入内地。形似琵琶,但頸細,槽有棱角,與琵琶又有不同。《元史·禮樂志五》:“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頸,無品,有小槽,圓腹如半瓶榼,以皮為面,四絃皮絣,同一孤柱。”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火不思》:“琵琶直頸者, 宋 以來謂之‘火不思’。 俞玉吾 《席上腐談》雲:‘渾撥四’形較琵琶小,胡人改造琵琶, 昭君 笑曰:‘渾不似也。’後譌為‘渾撥四’。案‘火不思’、‘渾撥四’皆單字還音,非有改造不似義。《長安客話》謂之‘胡撥思’…… 唐 人猶有直頸琵琶、曲頸琵琶之名, 宋 元 始以直頸者名‘火不思’。”參閱 林謙三 《東亞樂器考·關于火不思(渾不似)》。
“火不思”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來源與曆史
火不思是蒙古族傳統彈撥樂器,突厥語“qobuz”的音譯。約唐代從中亞傳入中國,元代盛行,明代被列入國樂,清代失傳,建國後重新複原。
形制特征
形似琵琶但頸部細長,音箱呈梨形,有四弦且無品,以皮革蒙面,直頸帶棱角。明代文獻記載其“圓腹如半瓶榼,四弦皮絣,同一孤柱”。
流傳範圍
主要流行于内蒙古、新疆、甘肅北部及雲南麗江納西族地區。
部分詞典提及“火不思”可形容人缺乏熱情或進取心(“火”指熱情,“不思”指不思考),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曆史文獻或主流語境。建議優先參考樂器釋義。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樂器形制或曆史細節,可參考《元史·禮樂志》及蒙古族音樂研究文獻。
《火不思》是一個比較生僻的詞語,通常指的是人的思維或者言談非常活躍、充滿激情,仿佛像燃燒着火一樣。
《火不思》這個詞的部首是“火”字,可以表示與火相關的事物。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火不思》一詞最早出現在《紅樓夢》中,被用來形容賈寶玉的性格和言談。後來逐漸成為一種常見的形容詞彙,用來形容人的思維或言談的熱烈和活躍。
《火不思》的繁體寫法為「火不思」。
古時候對于《火不思》這個詞的寫法并沒有固定的規定,可能會有一些變體。但總體來說,字形與現代漢字相似,隻是書寫風格上有所差異。
他的演講真是火不思,吸引了全場的注意力。
她的個性火不思,充滿活力,總是能帶動身邊的人。
- 火熱 - 火焰 - 火紅 - 火力
- 火爆 - 燃燒 - 激情
- 冷思 - 平淡 - 沒有激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