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至的意思、拜至的詳細解釋
拜至的解釋
古代賓客始到時賓主升堂主人拜賓的禮儀。《儀禮·聘禮》:“禮不拜至。” 賈公彥 疏:“此文承執玉帛之下聘臣事,據《鄉飲酒》,賓主升堂,主人有拜至之禮。此賓昨日初至之時,主人請賓行禮,賓言俟閒,此時賓已至矣,故聘時不拜至。”《禮記·鄉飲酒義》:“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緻敬也。” 鄭玄 注:“拜至,謂始升時拜,拜賓至。” 孫希旦 集解:“拜至,主人於賓之初至而拜之也。”
詞語分解
- 拜的解釋 拜 à 表示敬意的禮節:拜手(古代男子跪拜禮的一種)。拜忏。禮拜。回拜。 恭敬地:拜托。拜謝。拜讀。拜别。拜谒(.拜見;.瞻仰陵墓、碑碣)。 行禮祝賀:拜年。拜壽。 用一定的禮節授與某種名義或職位,或
- 至的解釋 至 ì 到:至此。自始至終。從古至今。至于。以至。甚至。 極、最:至少。至親。至交(最相好的朋友)。至誠。至高無上。至理名言。 筆畫數:; 部首: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拜至”是古代禮儀中的一種特定儀式,主要涉及賓客與主人之間的禮節互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定義
“拜至”指賓客初次到達時,主人與賓客共同升堂(進入正廳),主人向賓客行拜禮的儀式。這一禮儀體現了對賓客的尊重和歡迎。
-
文獻出處與注解
- 出自《儀禮·聘禮》和《禮記·鄉飲酒義》,漢代賈公彥在《儀禮》疏中提到:“主人有拜至之禮”,即主人需在賓客到達時行禮。
- 鄭玄在《禮記》注中進一步說明:“拜至,謂始升時拜,拜賓至”,強調行禮的時機是賓客剛抵達、升堂之際。
-
應用場景與變體
- 主要用于鄉飲酒禮等正式場合,但在聘禮(外交儀式)中可能省略。如《儀禮·聘禮》提到“禮不拜至”,賈公彥解釋因賓客已提前到達,故無需重複行禮。
- 該禮儀與“拜洗”“拜受”等環節共同構成整套緻敬流程,體現古代禮制的細緻性。
-
字義解析
- “拜”:行禮表示敬意,如叩拜、禮拜。
- “至”:到達,如“自始至終”。二字組合後特指針對賓客抵達的禮儀動作。
總結來看,“拜至”是周代禮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社會對人際交往規範的重視。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節差異,可查閱《儀禮》《禮記》原文及注疏。
網絡擴展解釋二
拜至(bài zhì)是一個漢字詞語,含有“拜”和“至”兩個字。下面是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拜(bài)的部首是手(扌),總共4畫。
至(zhì)的部首是土(⺆),總共6畫。
來源:
拜至(bài zhì)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儀式和禮儀之中。意指恭敬地向某個特定對象或神明行禮。
繁體:
拜至(bài zhì)的繁體寫法是拜至。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在現代漢字中,拜至(bài zhì)的寫法保持一緻。
例句:
1. 我每天早上都會拜至祖先的牌位祭拜。
2. 他拜至老師面前,表達了感激之情。
組詞:
- 拜訪(bài fǎng)
- 拜見(bài jiàn)
- 拜祭(bài jì)
近義詞:
- 行禮(xíng lǐ)
- 緻敬(zhì jìng)
反義詞:
- 輕視(qīng shì)
- 不敬(bù jìng)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疑問,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