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拜至的意思、拜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拜至的解釋

古代賓客始到時賓主升堂主人拜賓的禮儀。《儀禮·聘禮》:“禮不拜至。” 賈公彥 疏:“此文承執玉帛之下聘臣事,據《鄉飲酒》,賓主升堂,主人有拜至之禮。此賓昨日初至之時,主人請賓行禮,賓言俟閒,此時賓已至矣,故聘時不拜至。”《禮記·鄉飲酒義》:“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緻敬也。” 鄭玄 注:“拜至,謂始升時拜,拜賓至。” 孫希旦 集解:“拜至,主人於賓之初至而拜之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拜至"是古代禮儀術語,其核心含義指賓客在祭祀或重要儀式中行至主位前,通過跪拜禮表達對神靈或尊長的敬意。該詞最早見于《禮記·郊特牲》"拜至,獻、酢,辭讓之節繁",指祭禮中主賓交替行禮的儀程。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

  1. 構詞解析:"拜"為會意字,甲骨文作雙手捧禾形,本義為祭祀行禮;"至"象形箭矢落地,表到達。二字組合強調行禮動作的完整性。
  2. 儀式内涵:根據《儀禮·士冠禮》記載,拜至包含"三揖三讓"程式,要求行禮者保持"足容重,手容恭"的姿态,體現儒家"禮主于敬"的思想内核。
  3. 文化延伸:在《周禮注疏》中,鄭玄注"拜至者,謂始升時拜,賓至也",說明該儀式具有迎接重要賓客的社交功能,後演變為特定場合的禮節規範。

現代漢語中,"拜至"一詞主要保留在古籍研究和傳統禮儀研究領域。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纂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仍将其作為曆史詞條收錄,标注為古代祭祀專用術語。

網絡擴展解釋

“拜至”是古代禮儀中的一種特定儀式,主要涉及賓客與主人之間的禮節互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拜至”指賓客初次到達時,主人與賓客共同升堂(進入正廳),主人向賓客行拜禮的儀式。這一禮儀體現了對賓客的尊重和歡迎。

  2. 文獻出處與注解

    • 出自《儀禮·聘禮》和《禮記·鄉飲酒義》,漢代賈公彥在《儀禮》疏中提到:“主人有拜至之禮”,即主人需在賓客到達時行禮。
    • 鄭玄在《禮記》注中進一步說明:“拜至,謂始升時拜,拜賓至”,強調行禮的時機是賓客剛抵達、升堂之際。
  3. 應用場景與變體

    • 主要用于鄉飲酒禮等正式場合,但在聘禮(外交儀式)中可能省略。如《儀禮·聘禮》提到“禮不拜至”,賈公彥解釋因賓客已提前到達,故無需重複行禮。
    • 該禮儀與“拜洗”“拜受”等環節共同構成整套緻敬流程,體現古代禮制的細緻性。
  4. 字義解析

    • “拜”:行禮表示敬意,如叩拜、禮拜。
    • “至”:到達,如“自始至終”。二字組合後特指針對賓客抵達的禮儀動作。

總結來看,“拜至”是周代禮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社會對人際交往規範的重視。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節差異,可查閱《儀禮》《禮記》原文及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半時波喳蠶蛹油讒訾抽抽趔趔村巷打工仔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盜律道同志合調救冬箑夏裘吺哆鬥而鑄錐餌術風害風術蜂擁蟻聚拱頂挂雷古肥今瘠黃缣灰焚教衛寖興九儀酒有别腸極限可兀的快論崃嵦賫志以沒涼溫流霞羅襕跑五方漂旋潑醅請告慶仰親昭窮陋七字桑末散樸賞酌社群四德歲曆堂長腆愧挺拔通學生塗數文宿烏拉草汙邪陷毀小秋收嬉和